化学系1958级校友入学5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7-08浏览次数:1110


尽情欢歌 共叙友情
   ——化学系1958级校友入学5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记
化学家58级

    清明时节,古老的南京城繁花似锦。一群两鬓斑白的南大学子,缓步走进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母校。我校化学系58级校友,他们从祖国各地——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川、浙江、安徽、江苏、南京和香港等地区,以及远在海外的加拿大和泰国,回到母校参加入学50周年的纪念活动。
    虽然都已年过花甲,有的还身体不好,但参加活动的热情很高,例如颜镇同学由家属陪同参加了全部活动;也有多位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如今,走在这曾经熟悉的校园,目睹她今天的变化,看到很多不熟悉的年轻面孔,心情格外激动。
    5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怀抱著远大理想,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从祖国各地来到这历史悠久、底蕴浑厚的著名高校——南京大学。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磨炼,也曾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坐下来,钻进去”,刻苦学习,向科学进军。在老师的辛勤培育和母校“严谨求实”的学风熏陶下,成长为合格的化学工作者。5年后,他们背负人民的嘱托,走向全国各地,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如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退休,但回想起自己一生中最具生命活力的5年,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大家都清楚地记得一年级时戴安邦教授亲自给我们上的每一堂课,他的启发式教学和演示实验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也不会忘记当年参加大炼钢铁、化学试剂厂劳动、操场挑灯夜战通过劳卫制、东大楼救火、在紫金山打麻雀、北阴阳营种菜、栖霞山农场养猪的日日夜夜?
    在筹备小组历经半年的精心策划和各地同学的热情参与下,本次返校活动聚会的人数近100位,为历次之最。4月13日下午举行了全体会议,学校党委副书记闵铁军、校友总会秘书长高澎和化院党委书记冯维波到会表示欢迎和祝贺并分别介绍了南大的变化、发展,以及南大校友会和化院的情况。当年教过我们基础课的甘兰若和陈懿老师也到会作了亲切的讲话,使我们再次聆听了他们的谆谆教诲。在全体和小班合影后继续座谈,大家畅谈各自毕业后的经历、对国家的贡献和体会。我们大多工作在教育、科研、生产、国防等各条战线的不同岗位,有不少同学担任过单位的领导,或被当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言中同学们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例如,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的薛用芳同学谈了他如何运用大学所学知识解决了石化生产中的脱硫催化剂等问题,获得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铁道部研究院工作的贾国荃同学第一次回到母校,多年来他忙于国家高速铁路,青藏铁路等的环保研究,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还有不少当年放射化学和03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参加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如席全美同学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下潜艇参加试验。在电子部研究所和工厂工作的霍银坤和徐海言同学不仅研制了新产品,而且推广生产,取得了经济效益。郑可沁同学毕业后在上海中国科学院生化所工作,后在加拿大工作生活21年,但是一直没有忘记南大对她的培养,她说:“我所有的老板都认为我工作细致,这归功于母校实验基础课的扎实训练”,并深情地表示“我并不以成了加拿大公民为荣,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死后魂也要回到中国,我已在上海买了墓地 ,骨灰也要埋到中国”。归侨吴明东,刘汉萍和陈敬礼同学当年万里迢迢回到祖国学习,每次同学聚会都积极参加,本次活动又提供赞助,他们十分珍惜同学友情,希望今后再聚。最后,在吴明东同学的提议下,全体与会者对17位已故的同学_哀致敬。晚宴上,大家激动万分,频频举杯,尽情欢歌,共叙友情。第二天,天气晴朗,全体参观了仙林新校区和浦口校区;游览南京二桥、阅江楼、泛舟于秦淮河风光带,亲眼目睹了母校的发展和南京的变化。4月15日是活动的最后一天,分小班进行活动后大家依依不舍话别,互相勉励要保重身体,希望在2013年我们毕业50周年时再度聚会。
    50年后的相聚是短暂的,但友谊是长存的,对母校的怀念永远的。全体一致决定:以63届校友的名义,集体捐资为仙林国际化校区植树。希望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