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会恩师 无忘南大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7-08浏览次数:1184


京城会恩师  无忘南大情
浦奕安

    在我的办公桌里,始终放着一本已经开始泛黄的16K笔记本,片片苍翠中的巍巍北大楼掩抑在淡黄色的背景封面中,上方,四个红色打字跃然而出——南京大学。是的,这就是我亲爱的母校,她的前身是在民国时期曾经叱咤一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如今,她在新任十一届全国大人常委会委员的陈骏校长带领下,培养着一批又一批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此番两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来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驻地京西宾馆,夕阳开始映红天际的初春傍晚,我和陈校长促膝而谈。谈他第一次来北京开全国人大会的心情,谈我在南大校园生活曾经的美好,谈中国高校迫切需要培养“高、精、尖”的拔尖创新人才。
    谈得更多的,当然是南京大学的四个发展方略。陈校长给我的感觉比较低调,比较务实,一如南大传承百年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他拿出厚厚的一迭数据,和我详细地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发展前景。
    让我激动的是,陈校长告诉我,我们南大的目标,是到2012年南京大学成立110周年时,把南大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再经过若干年努力,建成以“综合性、研究性、国际化”为重要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多么希望这一目标早日实现,让我这位远方的校友可以到我们自己的母校土地上,哦,不——那时的“世界一流大学南京大学”去走一走,看一看。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京西宾馆,还住着我的幼儿园老师,江苏省太仓实验幼儿园主任陈静怡代表。更巧的是,她和陈骏校长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位置只相差一个座位!一位是我进入学堂前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是我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前遇到的最后一位校长。两位同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老师,贯穿了我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又在同一个宾馆巧遇到了他们。有这样荣幸的学生,恐怕不多见吧?
    离开南大已有近一年时间,每每午夜醒来,我梦里依稀浮现的仍是在那些个秋高气爽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午后,我坐在北大楼前的草坪捧读古书的那些美好的时光。随处入眼的,便是那满目青黄的梧桐树,叶瓣在光与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从容。是的,从容,这是秋日的南大气质。
    恰是在毕业后的第一个深秋,在工作中,我有幸接触到了我刚入南大时的老校长蒋树声。尽管,他当时刚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昨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的称呼他“蒋校长”。
    在中文系读书的时候,不时会听到高年级女学生窃窃私语,“蒋校长很帅,也很摩登,他抽的是绿色摩卡”。“哇,他的儒雅气质,恰似旧时的文人。”莞尔一笑。
    那一次,他是来我现在的单位新华网做访谈,在短暂的交谈中,他得知我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应届生时,欣喜、自豪、鼓励的神色聚集在脸孔上,千言万语化做了三个苍劲修长的大字:“真、善、美。”细细想来,工作读书做人的宗旨莫过于此。那次的访谈很成功,我们的主持人毛薇薇问得用心,蒋校长答得动情。甚至,谈及痛处时,潸然落泪。这在他这样级别的领导里,怕是也不多见的吧。
    进入2008年,蒋树声校长通过我们新华网给海内外网友拜年,“春风古树,风气之先,一时之属,千帆竞渡。”的贺辞古朴风雅,豪放大气。令我想不到的是,他还给我这样一个南大的普通毕业生打来电话拜年!这下,感动的人便轮到了我。
    我怎么能不感动呢?两位恩师,在毕业后,能在京城一一相聚,实为难得。记得陈骏校长来和我们拍毕业照时说,如果你们这届里能出一个作家就好了。陈校长,我会牢记着您的这番苦心。行胜于言,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写作,期待着能有“明日南大以我为荣”的那一天。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