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旅 乐在此 爱在此
——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研究员
李旭芬
李 林,男,汉族,1961年5月出生,江苏南京(籍贯山东荣成)人。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生物系,1983年入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89年获博士学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到上海生化所,1993年晋升研究员,历任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同年获得上海市优秀科技启明星奖。1997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并被评为上海市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4年起任所长。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程,那李林无疑非常享受科研之旅的过程。
我们叙述的笔墨从1992年李林归国开始,之前的小学-中学-大学时代,他一直是一名非常聪慧的学生。入读南京大学生物系,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早在高中时代,李林的聪慧就引起了南京大学化学系一位教授的注意,但这位教授在等待着新生李林前来报道时,竟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后来设法直接联系到李林,才被告知,他已经改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
报考生物系,也许是个偶然,因为填报志愿时,班主任的一句话促成了这个决定。但它似乎又成为一个必然,成为李林作为一名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并在日后将生物化学研究作为一生事业进而成为一名知名生物化学家的开始。
每每说起改报专业这回事,李林总有三分庆幸,别人反问他,如果当初报考了化学系,是不是在化学领域会作出更大成绩呢,他总是不置可否。他选择的,已经是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人生中没有假如,不可能重来一次,但我们仍然相信,如果他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当初的偶然仍然会成就今天的必然。
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那年,李林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毕业后他留在生化所任助理研究员,不是因为等不到出国机会,而是在一心一意等待那个从事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发来Offer。→
出人意料 按期归国
毕业一年后,机会终于来到,1990年李林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1992年,结束了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2年博士后经历,李林以8篇发表在J. Biol. Chem.杂志上(其中3篇第一作者、4篇第二作者、1篇第三作者)的研究论文“衣锦荣归”,毫不犹豫,无任何迟疑,谢绝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好意,径直回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在出国留学人员纷纷滞留不归的年月里,这显然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决定。
李林的按期回国,在两个方向上激起了不同的声音。
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亲笔信,欢迎并高度评价李林的按期归国;也有部分同事及朋友表示不解。李林的回国受到了多家国内及上海媒体的关注。
尽管是载誉归国,但当时所内的实验条件无疑比国外差了一大截。时任所长林其谁尽其所能,给几位新回所的研究人员拨出了所长特别基金。8万元,成为李林建设一个初具规模的研究团体的启动经费。
1993年12月,李林破格晋升研究员,时年32岁。
1996年,李林获得香港求是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1年,李林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这一年,他刚好40岁。
担当重任 爱所如家
2002年起,李林被任命为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不久后开始全面主持研究所工作。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在2000年整合而成,尽管就任是在合并后2年,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带领着两个各有光荣与梦想的荣誉团队,发挥合力向前走,仍旧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从一名出色的一线科学家走上管理岗位,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从一门心思做自己的研究,到引领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研究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以“PI运行体系”和“科研评估制度”为核心,李林研究员与他的前任一道领导生化与细胞所构建起科研、人才、财务、管理、支撑等一整套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Cell、Nature系列及PNAS、EMBO J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不断发表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保持并重建了研究所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5年底开始,李林领衔了(依托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准备及组织实施工作,带领行政、科研、支撑队伍组成的评估准备工作组,认真总结、精心部署。收获的不仅是在这次评估中两大重点实验室同时获评为优秀且名列前茅,而且研究所以此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凝练了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更加强化了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并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为两个重点实验室乃至研究所今后更好的发展勾画出了一个新的蓝图。
李林总喜欢对职工和研究生讲这样一番话,“希望大家把自身的成长发展与研究所的发展命运联系起来,在研究所的进步发展中,个体也将获得最大的成长与发展。”
多年以来,这是他的座右铭。
从1992年按期归国,到回国后在拮据的经费状况中组建研究团队,直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再到走上研究所的领导岗位,他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
他也不遗余力地与他的团队分享这一理念。
他极富热情与渲染力,在他营造的希望与自信的磁场中,旁人很难不受他的影响。因不同的事项而结合起来的团队,充满干劲儿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为国家人口与健康事业不断做出贡献的研究所。
科技精英 科研报国
李林是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位年轻学科带头人,在酶学与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的工作。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包括 Mol. Cell,Nature Cell Biol., EMBO J., PNAS,JCS,JBC 等杂志上发表了31 篇研究论文。他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被包括Cell,Nature 和Science在内的多种杂志引用1000 多次。
在对一个功能上调节糖代谢、结构上集两种催化活性于一身的双功能酶的十多年的系统性研究中,李林系统地揭示与阐明了该酶催化的三元基化学机制、动力学机制以及诸如底物抑制、产物激活等机制。他还在研究思路上将对该酶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的研究与该酶两个功能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重要成效。整个工作系统而深入,一直处在该酶研究领域的国际最前沿甚至是领先地位,他也因在酶学领域研究上的成就获得了1996 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颁出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Wnt信号通路在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功能。针对Wnt 信号途径(尤其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 年代末在国际上开始兴起的。李林在主持1999 年开始的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与功能关系”的过程中,有效地把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到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网络的研究中去,以Wnt 途径为核心,规模性地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和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最突出的发现之一是Wnt 的受体LRP5 与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Axin 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这种相互作用将Wnt 信号由膜上传递到胞内的机制。
李林2002 年起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项目。在研究中,构建了规模性蛋白激酶组和Rho 家族GEFs 及小G 蛋白家族的RNAi 功能筛选平台,发现和揭示了一些GEF家族成员潜在的功能。众所周知,免疫细胞能否有效向病灶部位迁移取决于细胞对方向的感知及细胞极性的产生。李林等人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免疫细胞在受到化学趋化物诱导的情况下产生细胞后端极性的分子机制。该工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并得到NCB 同期“News and Views” 评述,且被Science 杂志“Editors’Choice”栏目评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李林为学术带头人的“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网络”创新群体2005年获得基金委批准和资助。
李林还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命的化学》、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Cell Research》杂志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常务编委,并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我们身处的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尤其是国家人口与健康方面的需求对自主的生命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愈加宽广的舞台。前辈科学家相继离去,在他们科学精神及爱国情操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中坚力量涌现出来,生命科学事业薪火相传。对科研探索的强烈的好奇心与对人口与健康事业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李林研究员。“我们的事业,要对得起前人,更要造福于后代”。对科研的不懈追求及秉承历史观施政的信念使李林在科研一线及研究所管理岗位上交融促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林自身从事的科学研究会越来越深入,生化与细胞所的事业会更加兴旺发达,将不断努力去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口与健康事业的需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