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校友会召开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纪念座谈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5-05浏览次数:1402


重庆校友会召开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纪念座谈会
重庆校友会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祖国河山。为保全我国宝贵的教育资源,东部地区许多著名高校纷纷内迁。随着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危在旦夕,国立中央大学正在建设中的宏大新校区工程被迫停工,创建世界名校的宏伟蓝图被日寇的侵略魔爪撕得粉碎。于是迁校之事紧急提上日程,选址重庆利用南京新校区停工剩余经费迅速建设战时校区。重庆校区提前完工后,国立中央大学在罗家伦校长的主持下和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创办的重庆民生轮船公司的帮助下举校沿江西迁,于同年12月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开课,与重庆大学风雨同舟共度国难相邻办学。并于1938年在重庆开招全国新生,建立了中央大学研究院和中国高校第一个航空工程系。伴随艰苦卓绝的全国八年持久抗战,国立中央大学也谱写了八年迁渝办学的光辉篇章,直至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在校长吴有训的主持下分批回迁复员南京。
    自国立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至今,漫漫70年过去了。昔日的国立中央大学于南京解放后不久先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再于当年10月去“国立”二字迳名为南京大学,然后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及以后的局部调整中和金陵大学等重组衍生为今日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一脉同源的同胞高校,从此以后中央大学成为这些衍生高校的共同前身。
    2008年1月12日上午,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在与母校有着友好历史渊源关系的、由现任会长卢国纪任总经理的重庆民生实业集团公司的会议厅,举行了纪念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座谈会。参加纪念座谈会的有来自重庆主城各区在抗战时期求学中央大学、中大附中的校友和今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大、南京农大、河海大学及一脉相承的西北工大等衍生高校的在渝校友。会长卢国纪、名誉副会长王继纯、常务副会长彭黎明、副会长杨国渝、孙荣恒,以及胡大泽、陶维全、胡国琼理事等出席了座谈会。卢会长向到会的各位校友表示欢迎,感谢大家不顾天冷冒着细雨前来参加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座谈会。会议由彭黎明校友主持,并就举行这次纪念座谈会的意义作了发言。接着宣读了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被石刻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母校旧址上的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内由中央大学校友会敬立的花岗石纪念碑上的“中央大学迁渝记略”碑文。然后彭黎明又受远在新加坡不能到会的方其仁校友之委托,代为宣读了电传来的专为本次座谈会而写的满怀深情的发言。并向到会校友介绍了在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之际,重庆校友陪同南京大学浙江校友会理事、浙江大学教授范文涛等参观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瞻仰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游览保存中大抗战旧址的今日重庆大学A区校园的情况。还介绍了同样在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之际,重庆校友欢送曾为校友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孙伊磷校友回故乡苏州定居时,大家随着播放的录像,同唱“大哉一诚天下动” 校歌的感人情景。
    在座谈会上,中央大学和中大附中的老学长王继纯、胡国琼、杨建恒、熊大象、彭启宇等回顾了抗战时期在重庆求学的难忘经历,回顾了中央大学和中大附中在重庆办学的辉煌历史。大家记忆犹新地谈到:国立中央大学迁渝后,虽然因抗战条件艰苦,但由于地处战时陪都和亚洲抗战指挥中心,当时名家云集、名师荟萃,全国优秀学子踊跃报考。使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成为国内办学规模最庞大、系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最高学府,是母校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随着学校的发展,中央大学在嘉陵江对岸建立了柏溪分校。除供重庆地区中央大学各学院的教学之用外,和金陵大学一起西迁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央大学医学院的低年级学生也就读于中大柏溪分校。顶着日机的常年轰炸,中央大学沙坪坝本部、柏溪分校和中大附中发扬抗战精神艰苦办学,在炸弹下不断发展壮大,它们所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遍布全国与世界各地。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中央大学执教和求学的师生中,日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人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使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成为院士和科学家的摇篮(如“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程开甲院士和刚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闵恩泽院士,以及中央大学校友会现任会长、 “南京大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冯端院士,以及冯端的兄长、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冯康院士就是当年重庆中大众多杰出学子中的代表)。同样中大附中也是人才辈出而桃李遍天下,如台湾中央大学原校长余传韬院士和韩国空军原总参谋长金信将军都是当年重庆中大附中的杰出学子。从此“沙坪坝”和“柏溪”铭记于广大校友心中,中央大学及中大附中抗战迁渝办学文化遗址成为海内外中大和中大附中校友们故地重游的寻梦之处,同时也是众多同根同源衍生高校校友们进行抗战校史回顾的瞻仰之地。
    建国后入学的校友们谈到:中大老学长们当年就读的原中央大学各学院和各系科,早已调整衍生到一脉同源的各同胞高校中,这些高校如今都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了一篇篇新的华章。
    校友们还谈到:经原中大去台校友的努力,又复建了台湾中央大学,成为原中央大学在大陆之外的一所衍生院校。今天,南大、东大和台湾中大等同胞高校正朝着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近期目标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不断奋进。
    因时间关系,校友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不得不结束。接着用投影大屏幕播放了“大哉一诚天下动---奋进中的南京大学”和“从六朝松到九龙湖---东南大学九龙湖新校区”等纪录片。新老校友们边看边为今日母校所取得的成就而振奋,大家共同祝愿一脉同源的各同胞母校的明天更美好,新的百年更辉煌!→

附: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及中大附中建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国内来电获悉,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将举行纪念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70周年座谈会。作为一名重庆校友本应积极参加,但因身处异国探亲访友不能到会,特电传此文请会议主持人彭黎明校友代为发言,以表本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纵观国立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和在渝建立中大附中的历史及所产生的影响,深感这次纪念座谈会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意义何在呢?首先,我感到从中央大学迁渝办学和在青木关重建中央大学附中青校及在沙坪坝建立中央大学附中沙校的时代背景来讲,迁渝办学就是为了坚持抗战。这充分体现了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国人民能够树立起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的一种伟大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魂。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当年国内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及其附中一脉相承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从而也就培养出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投笔从戎和勤奋攻读、艰苦卓绝的一代代莘莘学子和社会中坚。
    近两年,继南京老同学之后,我正在接办当年中央大学附中47级的校友通讯。从校友联系的面来看,除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外,还包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广大海外地区,而人员从业情况更兼有各行各业。台湾校友汪清澄(中大36级校友)前不久寄来一篇稿件,在中央大学的历史变迁和中央大学历任校长的介绍中所提到余传韬学长就是中央附中47级的,他曾连任三届台湾中央大学校长和其它要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回大陆探亲时曾在京受到中央领导王兆国同志的接见。中央电视台当时有关反台独栏目中也报道过传韬学长的反台独讲话。近些年,他还以亚太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的名义率团常赴大陆访问考察。今年元旦前,他在给我的电话中谈到,他还要再来重庆旧地重游,看看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旧址和当年求学的中大附中旧址,并看看重庆直辖后的变化。传韬学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来过重庆,陶维全学长和我曾陪同他去沙坪坝中央大学附中沙校旧址和他上过小学的南岸区龙门浩小学寻梦。彭启宇学长现在还在帮助传韬学长查询和寻代两位要好的小学同学。又如,况浩文学长荣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奖的《饮水思源的三星将军》中的主人翁就是韩国空军原总参谋长,当年曾在重庆青木关的中大附中青校上学多年的金信将军,他的父亲就是被尊称为韩国之父的金九先生。抗战时期金九先生任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重庆现建有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金信学长来华访问时曾多次赴渝去青木关的中大附中青校旧址和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参观。再如,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戴元本学长和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袁道先学长也都是抗战时期中大附中的杰出学子。戴元本学长曾给附中47级校友通讯寄来稿件,名为《重回青木关》,开篇就是十分深情的一句话:“重回青木关,是我多年来的愿望。”另外,在我见到的台湾校友通讯上有位老学长的诗写道:“多为百业师,中亦有钦相,何为甘布衣,自洁青云上。”这正是中大和附中人才辈出的写照。
    对于中央大学抗战迁渝办学和在渝重建中大附中的意义,我觉得还有值得一提的另一点,就是中大迁渝和附中建立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加之其它院校如重大、川教院、中央工校,以及南开、树人等名校均云集沙坪坝(当时叫沙磁区),使沙坪坝成为学府林立、学术空气浓厚、文教昌盛的文化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著名的“文化三坝”之一。而且薪火相传,常胜不衰。在民族振兴的当今盛世,沙坪坝的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如沙区规模宏大、国内一流的重庆大学城的兴起就是很好的见证。我觉得这些都是与历史上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是有关相当渊源关系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讲:作为抗战陪都的重庆,中央大学的迁渝办学在当年文化事业的发展上,特别是在重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上是一座丰碑。它铭刻过去,以昭示未来!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