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沈坤荣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25浏览次数:1394


用对接国际、服务现实理念指导经济学课堂教学
——记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沈坤荣教授

  对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上《政治经济学》课社会主义部分是一种享受。在这门课上,学生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走势图,还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自己手上翻看的经济学著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门课的讲授者就是刚刚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

漫漫求学路    一剑十年成

  沈坤荣,1963年出生于江苏吴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1988年攻读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199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被选拔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荷兰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半年。2002至2003学术年度,作为华英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从事高级访问研究。
  本科毕业留校工作的两年里,沈坤荣对经济学的兴趣日浓。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提出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后,久藏沈坤荣心中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作出了选择:报考经济学研究生,一鼓作气先后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沈坤荣视野更加开阔,不但深化了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而且加强了理论的应用与政策研究,并参与起草了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沈坤荣在博士后出站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同时向他发出了邀请。当时,沈坤荣的导师、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也向他发出了邀请。
  面对人生的抉择,沈坤荣毅然作出决定:回南京大学!那一年,沈坤荣35岁,成为江苏省学成归来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后。同年9月,他被南京大学破格提升为学校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为确保沈坤荣心无他忧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南京市市长罗志军还专门为其上小学的女儿作了转学批示。
  从1998年至今,沈坤荣在教学岗位上,凭借自己十多年的求学、深造积淀,把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洒在了三尺讲台上,为国家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了多项奖励: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等。同时,他还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等。

学生为根本    科研是支撑

  “如果单纯从事学术研究,那只是个人行为;而如果同时还从事教学工作,那就会从中发现人才。这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沈坤荣教授对教学有自己的定位:培养学生兴趣、发现青年才俊。
  重回南大后,沈坤荣教授按照学校的安排,给低年级的本科生开设《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为了让学生学着理解经济学,他决定以学生为本、兴趣为根,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三个尝试:一是对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改革”,做到“三化”:1、经济学通俗化。2、经济学现实化。3、经济学启发化。二是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1、对期末考试内容进行变革,让学生当堂阐发学习心得和观点。虽然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学术能力所限,难免观点幼稚,甚至不知所云,但是沈坤荣教授还是从中尽量发掘亮点加以鼓励。2、教学生如何写课程论文。先是由学生自己选题,后由沈坤荣花时间逐一评点。三是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现在的经济学研究主要以数学为研究工具,但这与纯粹的数学课又有所不同。于是,沈坤荣教授利用自己计量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给学生抽时间讲方法,比如如何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如何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等等。通过方法课的讲解,沈坤荣教授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数字观念。同时,他还重点讲解海内外著名学者的论文,让学生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论文不再望而却步。
  十年间,随着沈坤荣教授学术影响的提升,他的头衔也越来越多。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并兼任政府顾问、企业董事。即使这样,“每周四下午,沈老师总是雷打不动,出差也好,开会也好,在上课时间,他都会赶到浦口给本科生上课。虽然他从不点名,但他的课总是‘人满为患’。”学生们这样说。
  在倾心教学的同时,沈坤荣教授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有一流的教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作为支撑。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World Economy & China》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经济学界的同行如是说。在自己从事科研的同时,沈坤荣教授还勉励学生大胆地去写论文,并耐心加以指导。在他和众多老师的带领下,不少学生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如本科生马俊、赵博等人的论文先后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此外,本科生倪德慧、王晖、张永杰等的论文还荣获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乙组二等奖等。

对接国际惯用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现实

  作为一名经济学名师,沈坤荣教授不但注重教学中的人本理念,而且还在实践中贯彻了这一理念。他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兴趣是坚持人本教学;在实践中,用国际惯用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同样是坚持人本理念。因为没有后者的现实体验,所有的人本教学全是空的。”他还说:“中国发展差异比较大,既有现代化的城市,又有不发达的农村。参与到自己国家的经济大厦建设中去,才是更大的以人为本。”
  如何参与现实,这是沈坤荣教授实践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2年,在赴斯坦福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之前,面对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提问:“很多国外研究者都想到中国看中国经济,而你为什么要到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沈坤荣道出了思考多年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的确,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了解的比较多,但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研究方法却不多。我这次就是要去深造方法论,增强中国经济研究者的国际对话能力。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使国外学者更加了解中国经济,也使自己更好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现实。”
  沈坤荣教授的回答让所有华英学者遴选专家深受感动。沿着这条路,他已尝试了多年。正是有这样的国际化视角,沈坤荣教授才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成绩不断,广得认可。
  1999年4月,“昆山发展咨询会议”召开。沈坤荣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昆山的对策》的发言。会后的一幕仿佛永远定格在那个瞬间。“年轻人,我要和你认识一下。我们合个影。”沈坤荣教授一转身发现,费孝通先生正笑呵呵站在他身后。“我很少作笔记了,今天你讲的内容我记了一页纸。”费老接着说:“你这样做研究很好,既联系中国的现实,又放眼国际经济大背景。”
  1999年6月,沈坤荣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入选南京大学第一批博士文库。他的导师洪银兴教授在出版序言中指出:“这本专著的主要特色之一是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大量的实证检验与计量分析,使经验判断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之上,这种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研究风格和分析方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2001年2月,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教授在沈坤荣教授专著《中国经济增长论》序言中也指出:“本书在方法上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计量检验方法,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计算检验与实证分析,得到第一手的富有解释力的结果,使经验判断建立在可靠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更贴近经济现实,也更具有说服力。”
  在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的一年里,沈坤荣教授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斯宾塞等,并和他们建立了学术友谊。这一年,与其说为沈坤荣教授提供了经济学的国际交流平台,倒不如说给了他经济学的国际性思考。后来,沈坤荣不止一次地说:“中国经济本身要国际化,中国经济学研究也要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学者加入到中国经济研究中来,从而使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这就是沈坤荣教授作为经济学者的学术志言和社会责任。2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研究方法一直是沈坤荣心头的两条红线。如何使二者接轨,便是他多年的努力方向。
  虽然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但是沈坤荣教授十分诚恳:“我确实没什么好写的。如果一定要写,那你一定要写上这三点:一是要感谢这个时代。改革开放的现实给了我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足够的发展机会;二是要感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所有给我关心、指导和帮助的师长,他们不仅培养了我,而且让我有足够的定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同事、朋友和所有关心我的人;三是日后的路还很长,我要在前辈、师长、同行的帮助下,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更多的人才,瞄准前沿课题,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张文江 唐硕)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