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黎书华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25浏览次数:1147


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黎书华教授

    1998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在量子化学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科恩(Walter Kohn)和波普尔(John A. Pople)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公报如是评价量子化学:“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了”,“90年代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化学理论和计算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结果使整个化学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消息传来,在南京大学古朴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位致力于量子化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不禁欢欣振奋,他就是黎书华教授。

喜欢挑战的求知青年

    1993年,黎书华来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当被问到愿意攻读哪个方向时,思维活跃、积极乐观的湖南籍新生黎书华朗声回答——“我愿意做难的课题”,直到现在江院士都记忆犹新,常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提及。
    黎书华从小就喜欢挑战,喜欢做难题。高中时觉得化学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所以喜欢数学和物理多一些。阴差阳错,大学时却被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录取到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庆幸的是,他很快发现,理论化学是化学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个分支,这激起了他挑战的欲望。工科的学生都要修高等代数、大学物理课程,但对喜欢动脑喜欢钻研的黎书华来说,公共课的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此他还自学了物理系、数学系的其他相关课程。虽然学习量增加,但快乐和充实是最大的收获,也为他日后在量子化学领域中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优异的成绩,四年后他被保送中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化学领域里继续孜孜求知。
    喜欢挑战、喜欢攻关的黎书华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谓“高标准、高要求”。读博期间,江院士为他选择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量子多体效应对共轭分子性质的影响。经过不懈努力,他提出了在经典价键理论框架下定量描述共轭分子的键长、芳香性和反应性的新方法,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一流的综合类化学期刊——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杂志》)上,而当年我国在此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屈指可数。“高起点、高质量”,自此以后,黎教授的研究成果就频见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迄今共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约40篇发表在J. Am. Chem. Soc.,J. Phys. Chem.(《物理化学杂志》),J. Chem. Phys. (《化学物理杂志》)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期刊上,其中有5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上,论文被他人引用300余次。另外,由于在有机共轭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系统性理论工作,与江元生院士合作在两本国际学术著作中各撰写了专章。近几年来,在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十余次,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活跃在理论化学前沿的青年学者

    1996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黎书华分别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和美国Tecxas A&M大学化学系相继各做了两年博士后,这期间曾获国家博士后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00年,重返南京大学,协助江院士担起南京大学理论化学学科建设的重担。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他任南京大学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黎教授,从一开始就关注国际前沿,坚持走国际化路线,他始终认为,真正的科学发展是世界性的,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时代,虽然我们国内的理论化学研究起步慢了一个节拍,但我们还是应该占有自己的国际地位,做出原创性贡献。黎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在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理论及计算方法,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目前他所取得的主要学术贡献有:提出了适合大分子体系的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国际上居于先进水平;提出了精确计算分子势能面的量子化学新方法。特别是,所提出的大分子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有望成为对纳米材料、生物大分子等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主流理论工具。传统上,对大分子体系的计算主要建立在分子力学基础上,难以达到量子力学计算的精度,而近年来纳米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大分子体系进行定量计算的理论工具。在这一激烈竞争的前沿领域,他提出了利用分子片断能量在同系化合物中的可迁移性的简便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使含上千个原子以上的具有局域电子结构的大分子体系的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在普通的集群计算机上实现。相关工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被邀请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年度报告丛书 (《物理化学》分册)撰写专章。
    黎教授的成就为理论化学家们有目共睹,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奖励。多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973”课题。2002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和第九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还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学科第十、十一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严而不厉的“黎叔”

    学生在博客里,亲切地称黎教授为“黎叔”,健谈、幽默而年轻有活力的黎教授,看起来与实验室里的大师兄年龄相仿,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没有距离,“黎叔”之名由此而来。
    黎教授一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直接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献,他大胆采用国外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当前的热点课题及最新进展,编写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教学过程中,他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不断修改电子教案,优化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作为一门基础课,理论化学的重要性也为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的学生也都获益匪浅;能听到所教课程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反馈信息,黎教授也非常欣喜。
    2000年起,黎教授开始带研究生,与学生打成一片的“黎叔”的另一面是“严师”。黎教授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他并不要求研一学生做科研,而是重点让他们学习好各门课程,把基础打牢。然后,才逐步根据学生兴趣让他们自选课题。黎教授认为,压力和动力相辅相成,如果严于律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做好。较之数量,他更看重论文质量,因此学生的学术论文都发表在主流杂志上。“严师出高徒”,已毕业的几个学生都已凭优异成绩到国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提及他们,黎教授一脸欣慰和骄傲。
    科学的进步在于科学家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难题。如游人之深山探幽,似探险者之极地征服,如果说理论化学这个领域是一座宝山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喜欢挑战,追求卓越”的黎教授能够挖掘到更大的宝藏,在理论化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崔艳蓉)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