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机会 欢乐的聚首 珍贵的友谊
——数学系1957届校友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
10月9日是我校数学系57届校友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返校报到的日子。远在大西北兰州的凌天锡来了,生活在东南海滨福建宁德的林诚皋来了,年逾80的陈凤呈在老伴陪同下提前一天就到南京,家在温州的王铭新尽管因台风致使火车晚点好几小时还是于9日下午到达南京,家在无锡的夏康龄因9日家中有事不能过来也于10日一早直接赶到会场。总共有30位外地的同学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再加上在南京生活工作的同学,此次聚首金陵的校友达到43位之多。从1993年为纪念入学40周年而举行的聚会以来这是本届校友的第5次聚会,参加人数是历史之最。能有这么多人参加聚会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大家普遍认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之后的再聚首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所以在联络组发出第一封信后就得到积极的响应,不仅以往参加聚会的“常客”立即表态要来,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与会的同学也表示尽可能前来。最终有6位以往4次聚会均未参加过的同学此次来了,受到大家热烈欢迎。那些因故无法参加此次聚会的同学,除表示遗憾外在来信或电话中都要求转达他(她)对同学的亲切问候,预祝聚会圆满成功。有的同学尽管不能来,但还寄来人民币表示自己的心意。
10月10日至12日是活动的日子,从在校友总会知行楼的集会开始就呈现出一派欢乐气氛,会上欢声笑语不断,还夹着外地同学的“抗议”声,“抗议”对外地同学收的活动费少于对在南京的同学所收的费,引来的是一片更欢快的笑声。大家漫步在美丽的南大校园,在北大楼前纷纷摄影留念;还在学生食堂进午餐,回想当年在草棚饭厅吃饭的情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大家还泛舟于外秦淮河上浏览当年未曾有的秦淮风光带;故地重游,在紫金山麓又留下我们的足迹。大家参观了现今开放的总统府,还在当年常去的鼓楼公园城楼上举行休闲茶座。整个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温馨的情谊,仿佛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叙不尽的同学情。大家回忆起火红的大学年代,在南京大学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同学们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全面发展。1956年学校评比优秀班,全校评出8个甲级优秀班,我们全年级三个班就占了3席,均被评为甲级优秀班。同窗四年结下的硕果,为延续50多年的友谊打下牢固的基础。
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在大学期间便打牢了做人和做事的基础,从而毕业后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母校和老师争了光。1957年毕业时大家均为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如今都已年过七旬,有的已是80岁老人,大家交流毕业后的风雨历程,更是一言难尽。
当年(1953年)我们被学校录取的名单是刊登在1953年9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上,其他系的同届校友提供给我们一份报纸上《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三年暑期招考新生录取名单(华东区部分)》的复印件,在此次会上一拿出来就成了抢手货,大家一致要求复印,每人一份,带回去留作纪念,珍藏起来。那时被录取的有101人,经过四年的流动到1957年毕业时是90人(包括提前毕业的),现在分布在各地还健在并保持联系的有69人。对此,大家深感同学友谊之珍贵,在聚会临别之际都依依不舍。唐朝李商隐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此时的真实写照。大家除了祝愿母校日益昌盛外,彼此说得最多的祝福语是:“健康第一,保重身体,后会有期。”现以林诚皋同学的即时感怀诗作为结束:
钟山别后历沧桑,四载同窗岂能忘?
同学少年多不贱,八方呼应学堂来。
都说夕阳无限好,皓首白头又何妨?
共享太平乐盛世,愿人长久身健康!
注:“同学少年多不贱”,引自唐朝杜甫《秋兴》诗,表示老同学大多功成名就。
(袁相碗 林应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