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告别的聚会
——南京大学中文系1983级本科生毕业20周年聚会侧记
2007年10月2日,一个平常的国庆长假的第二天。但在我们遥待伫望的心看来,这一天的天空格外蓝,这一天的大地分外新。因为,我们——南京大学中文系1983级的同学们正从地球的各个角落,经由陆空的不同线路奔向南京,共赴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举头望去,放眼看去,湛蓝的天空里,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有我们归心似箭的同学啊!
一个、两个、三个……昔日的同学纷纷回来了。本省的同学早已为聚会做着各种准备,北京的李锋、山东的崔华山,急切的心被涌动的思情驱使着,提前一天就踏上了归途。远在美国的饶文倩,在澳洲的陆丹叶,为了跟久别的同学见一面,又何顾山高水远?大家互相辨认着,询问着,喊出一个名字就是一片欢呼声。飞燕思归,倦鸟知返,潮湿的双眼里奔涌着思念的浪潮,忘情的笑语里跃动着欢聚的旋律。
夜,拉上了帷幕;但情感的帷幕却刚刚拉开。在江苏商厦,我们五十多个同学在别离了20年之后,终于又坐到了同一个餐厅。灯是柔的,酒是热的,心是暖的,座位的顺序很快被喧腾的热浪打破。同学们端起酒杯,往来穿梭,互致问候。同窗共读的情谊与美酒的烈焰一同燃烧,感情的浓度与酒精的浓度交融叠加之时,这酒的度数又何可计算!那些令人发谑的“故事”和“花絮”不断被同学们重新“曝光”,笑闹声此起彼伏,酒店顿成心潮逐浪高的欢乐海洋。在我们读书时那个矜持的时代,男女同学难得讲话。在人到中年的今天,大家无论过去相交深浅,都能敞开心扉,笑谈过往,畅叙别情。有女同学感叹:今天一晚上和男同学说的话,比大学四年加起来还多!男同学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慨?这是因为我们都已走过了青涩的季节,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沉浮和悲欢离合,我们都更加怀念和珍视这清澈晶莹、不含功利,洞透明净、不蒙尘埃的同窗之情。这是在红尘中永不会遭遇的“缘分的天空”,这是在职场上永不会再现的“廊桥遗梦”啊!
第二天上午,我们相聚在中文系会议室,说自己,讲同学,谈感悟。从文,从政,从商,自由职业……,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在认真做人,勤勉做事。不少同学已事业有成,徐兴无、杜骏飞已成了母校的名教授,吴锦铭、葛洪彬成了报纸和杂志的总编,当年那个有点内向、言语不多的姑苏女孩陈淑丽,如今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言谈举止之间掩不住的是那份圆润和自信。徐兴无淡淡地说:这二十年就是拿了该拿的学位,读了该读的书,写了几本书,我们当教师的,路可以一眼看到尽头。话语简单朴素,但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足下的土地,甘坐学问的冷板凳,实践起来何其难也!更令人欣慰的是,无论从事着什么职业,无论有着怎样的人生遭际,同学们都保持着一份知足感恩、平淡从容之心。我们没有谈官位、金钱这些东西,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学习、友谊、健康、平安。周玉华同学说得好: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的生活准则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健康快乐,希望同学们也有这样的心态,一生都幸福平安。我们为她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语而喝彩。我们的古汉语老师高小方高兴地说:你们学生的情怀、青春的活力没有变,但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他勉励我们坚持读书,他动情地说:事实不断证明,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坚持读书的人。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发自肺腑的掌声——因为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晤谈之间,不时有同学插话,或回忆,或解释,或补充,或戏说,会议室里热浪滚滚,笑语阵阵。其中,杜骏飞同学的观点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他说:同学感情是一种仅次于亲友的准血缘关系,是不需要去刻意经营的。不管分别了多少年,来到一个城市,拨通同学的电话,不需要寒喧,感到的仍是昨天那份单纯和亲切。谁说不是呢?我们不是已有20年没见了么?但我们何曾有稍许陌生?身心俱疲的我们,在同学中体会到的不正是那份无需掩饰自己的轻松、无需装扮自己的忘形么?
午后,我们行走在阳光照耀下的校园里。这初秋仍有些灼人的阳光让我们微微眩晕,恍惚间,我们好似变成了当年的自己,正行走在奔向教室的路上,行进在返回宿舍的途中。北大楼,教学楼,南园小树林,学生食堂……,一切都用昔日温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我们不约而同来到了曾经住过的宿舍,当年的木窗变成了塑钢窗,昔日的木门改成了防盗门,但狭窄依旧的走廊,宿舍里的双人床,盥洗室里挂着的湿漉漉的衣服,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旧时景,深切地感到了别样情。宿舍里正在午休的学生爬起身,惊异地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我想,正在抱怨宿舍拥挤的他们,正在埋怨功课紧张的他们,当有一天也像我们这样满怀疲惫、满怀思念地归来时,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今天这幅画面。而那时,我们对校园的怀念,更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了。
10月4日,是相聚的最后一天,我们坐上大巴去感受南京的旧颜新貌。广州路仍是我们熟悉的街衢,我们常从这里出发去探访南京的名胜古迹,去淘书,去逛街。而城东干道的崭新气象则令外地的同学不识旧时路了。奥体中心是我们参观的重心,那恢宏的建筑所彰显的南京人博大辽阔的胸襟气魄,让曾是南京公民、南大学子的我们心潮澎湃。南京是我们的求学之地,南京是我们的青春之始,南京是我们永远的牵挂。我们站在奥体的运动场上合影,祝愿我们的南京明天会更好。
又是华灯齐放的夜晚,灯火如同前天相聚时一样辉煌,然而,满斟的“海之蓝”却提示着离别的到来。我们的心汹涌如海,苍凉如海,忧伤如海。席间,同学们开始陆续离去,踏上征程。一个,两个,三个……像大学毕业时一样,我们和出发的同学一一握手告别,万语千言尽在无声的凝望中。酒已微醺,人已沉醉。但我们却清醒地意识到,眼前虽然是相聚,但分离却是不得不一再经受的生活常态。人生原来不是为相聚而来的,是为着别离而来的。在今天的分别之后,会有毕业25年、30年、35年、40年……的相会,但相聚的尽头一定是永远的分离,谁能抑制这浓烈的感伤!但感伤的酒更让我们谙晓,人生真正的意义只在现时,曾经同窗共读的证明只在现时的相聚。那么,让我们端起这杯跨越千山万水的酒,端起这杯又要远隔重峦叠嶂的酒,道一声珍重,道一声再见,共祝青山在,人不老,共待明天再相逢……(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