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镜
正如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一样,在时间之河中随波而流的我们,往往觉察不到时光的流逝。但生活是一篇造化早就写成的五脏俱全、前后呼应、埋有伏笔的无字之文,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有那么一些东西,不期然地跳跃而出,向你展示旧日的风景,提示你时间的篇章早已翻过厚厚的一沓,让你不得不发出自古及今人们一再发出的感叹:我老了。
那天闲来无事,整理书信,翻出了16年前我在舟山工作时和女友的“两地书”,有一百多封。我按时间顺序一一排列,顺带重温,直读得我脸红心跳,不相信那些率情的文字是出自自己的笔下;直读得我心惊肉跳,不相信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我和妻也已在婚姻的城堡中相守15年。转而再看女儿幼时的相片,我差不多都忘了她每一岁的小模样。想到她现在已是超过一米六的亭亭玉立的女孩,忍不住站到镜前去看了看自己染霜的双鬓,“时光之镜“这个词跳出脑海。这过往的情书和照片,不正是一面面时光之镜吗?
稍稍留心,这样的镜子处处矗立,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无情,让我们葆有一颗忧惧之心。为了给女儿辅导数学,找出了多少年前出版的当时颇流行的数学自学丛书。里面的每一道题我都打了勾,这表明我弄懂了,会做了。那个整天埋首题海不知疲累的少年就在眼前,如今我却要用这些老题目来开启女儿的心智了。题目还是那些题目,但当重览之时,它们已经承载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了。为写一篇文章,翻开《古文观止》去查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却惊讶地发现,上面用红笔记着这样一段话:“文章短,但读时没有短的感觉,写得丰富,好多话没有说出来,但读者自能体会到。在短短的文字中有许多层次,文章就曲折,曲折就有深远的意境,就有无限丘壑。”我想起来了,这是我刚上研究生时,导师王气中先生给我们讲课时作的记录。我和师兄两个人听先生讲课,先生边读边讲,有时还站起来用动作示意。这一段笔记躺在这本竖排本的古文选本里已整整21年了。何能信呢?想起来真像是回忆一部别人为主角的电影。影视剧里常有的镜头是:一个孩子跑啊跑啊,镜头一转就跑成了青年。套用到我身上,一个青年手中的《古文观止》翻啊翻啊,转瞬间,就翻成中年了。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不上升到这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的高度,以人为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可以知时间之无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万家灯火“是我最喜爱的栏目之一。那天照例收看着,一位学者正讲着曹禺的《雷雨》,讲得煞是精彩。听着听着,那声音仿佛很熟悉,再定睛细看,那不是我的大学老师汪应果教授吗?大一时,他教我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堂课,讲的是《阿Q正传》。突然,他提了个问题,拿着花名册说:找谁来回答问题呢?找个状元吧。于是,我就被点名站了起来。也许是刚从中学毕业,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一下子不能适应这种启发的方式,也许是紧张,我竟没有能回答上来。汪老师示意我坐下,说:考状元是好事,但思想不要僵化啊。他的教诲我自是记住了,但也担心从此给他高分低能的印象,以后考试时会影响成绩。但汪老师究竟还是实事求是的,我期末写的那篇读《阿Q正传》的感想他还是给了”优“。这些情景清晰如昨,难道这一别已经24年了吗?那时,他正当壮年,现在,头发早已全白,白得我第一眼竟没有认出来。在学生的心里,老师永远是年轻的,是不会老的。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老师也老了,老得让学生看了有点心酸。那么,虽然这么多年我们不在一个空间里,但时间的跨度究竟是一样的,风霜雪雨怎会不在我们身上也打上了同样的印记呢!
让我觉得温暖而欣慰的是,老师的思想没有老。汪老师是研究巴金的,他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较一般学者更入木三分。坐在电视机前重听他讲《阿Q正传》,仍能感受到他依然如当年平静的语气中蕴含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忽然就加深了对一个平常道理的认识:人都是要老的,但思想一定要年轻,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不要僵化。也加深了对另一个平常道理的感悟:时光对谁来说都是有限的,在与人相处的时光里,多给人留下一点美好的记忆。今天,我打开旧情书可以感觉到爱情的芬芳,打开女儿的相册可以感觉到成长的欢愉,打开《古文观止》可以感觉到师恩的深厚,打开电视可以感受到老师教导的温暖,不都是由于我的爱人和女儿,我的导师和老师,在那一段与我共处的时光里给了我精神的滋养和感情的滋润吗?我也要努力做不吝给予的人,那么,当别人以我为时光之镜时,他们照见的,就不仅是时光的无情,更会是时光的有情;如雪的双鬓在镜中反射出的,就不仅是岁月相催的灼目光亮,更会是情感和智慧暖人的光辉。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