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浩渺连广宇 于无际处研天文
——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永锋教授
浓密的法国梧桐枝叶参差,疏影斑驳,漫步于夏日宁静的校园,迎面走来的他不会吸引路人太多的目光:偏瘦的身材,清秀的面庞,浓密的黑发,沉静的目光,恬淡的笑容。他就是我们年轻的主人公——黄永锋教授。
结缘——跨越兴趣与专业的门槛
银河、星汉、太空、宇宙,遥远而神秘。197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新洲县(三店镇)的黄永锋,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农村的自然风景中成长,黄永锋天性好静稍内向,当别的小伙伴呼朋引伴,下河摸鱼捉虾、嬉戏打闹的时候,他最钟爱的却是看书。无论是高温闷湿的暑假,还是阴冷料峭的寒假,课闲的时间里,常能见到一个农村少年捧着书专心致志的身影。中学里黄永锋对神秘的星空是如此着迷,他如饥似渴地在课余时间阅读着从县图书馆借来的天文科普书籍,并且写下了厚厚一摞笔记。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黄永锋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彼时所知的名牌——北大或清华,可是当时那些名牌大学却没有天文系。二是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最佳的选择就是名气相对要小一些的南京大学,但是南大的天文系实力雄厚,有资深教师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上,经过一番思量,他还是选择了南大的天文系,并就此与南大、与天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了南大,黄永锋才进一步了解这所百年名校,这里的天文系也如那浩瀚星空一样,聚集了学界精英。从此,他跨进了天文学这所知识殿堂的门槛,并深深为这所殿堂的美仑美奂、精妙深奥所折服。1994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本着求知的热情和对天文的兴趣,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继续在南大深造,师从陆埮教授,并于1999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黄永锋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绩,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999年8月黄永锋博士留校任教,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潜心研究着高能天体物理。,严谨踏实的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再创佳绩,2001年4月即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05年6月又再次被破格聘为教授。
工作以来,黄教授承担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一项;参加了国家973研究计划;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2006年度,黄教授还成功地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崛起——天文界青年之星
浩瀚星空,群星璀璨,他不是天上那颗最耀眼的,然而作为一颗在天文界悄然成长的青年之星,已熠熠生辉。
大气层外茫茫太空中,有一种类似闪电的变幻莫测的现象,称为伽玛射线暴。伽玛射线暴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一种短时标的高能伽玛射线暴发活动。1997年发现的伽玛射线暴余辉是伽玛射线暴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人们由此开始真正认识到伽玛射线暴是仅次于宇宙大爆炸的剧烈爆发活动,对余辉的研究因而成为最近几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使得国际上关于伽玛射线暴的研究异常活跃。
黄永锋已在伽玛射线暴及余辉这一领域进行了超过9年的深入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他在国际上最早阐明了伽玛射线暴非相对论余辉的重要性。受伽玛射线主暴本身的剧烈程度的影响,国际上最初普遍认为伽玛暴火球在一年甚至更长的余晖阶段始终是极端相对论性的。1998年黄永锋等人具体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火球在几十天甚至几天内就可能进入非相对论阶段,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详细研究了火球在非相对论阶段的余晖并在国际上率先强调了它对解释观测现象的重要意义。著名天文学家K.W.Weiler在2002年ARA&A(《天文与天体物理年评》)上的一篇重要综述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黄永锋等人的成果。在另一本重要专著中,K.W.Weiler也有类似的引用;黄永锋等人提出了正确的余辉统一动力学模型,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MNRAS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可以“阻止作者指出的错误继续流传”;黄永锋等人还首次提出了“失败的伽玛射线暴”的概念,预言了一种与伽玛射线暴有关的新现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证明了奇异星壳层密度不可能达到中子滴密度,并研究了相关的观测效应;研究了伽玛射线暴喷流与高速中子星的关系……
至今,黄永锋教授已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显示度,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同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03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05年晋升教授职称;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被聘为博导。这一系列荣誉,就像一个一个的脚印,记录着黄永锋追星逐月的历程!是的,伴随着儿时的梦想,这个昔日从农村走出来的懵懂少年已经在浩瀚的星空中愈行愈远!
卓越——源自一颗纯朴的心
黄永锋教授的成长历程应该算是一帆风顺的,对他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采访中,透过他的赤诚与谦逊,我们进一步了解的是光环背后那颗纯朴诚挚的心。
“人生的成功,不在聪明和机会,乃在专心和有恒”,身边同事一致评价黄教授“脚踏实地”、“学风严谨”。黄教授不认为自己有甚过人之处,唯做事还够认真。天性细腻的黄教授本来就比较认真,来到南大以后,老师如陆埮院士的言传身教也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的“第一次”,黄教授希望每次都能以认真的态度做出一个漂亮的“第一”,实现陆埮老师所说的“初战必胜”。对于所主持的每一个科研项目,他说既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就一定要用出色的科研成果向国家交差,言谈之中,深深体现出了黄教授认真负责的时代精神。现在,作为一名老师,他希望将这种学术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对学生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
黄老师给本科生上课,备课充分,讲解时力求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下,黄老师也乐于给学生解疑答惑,同学们遇到难题也习惯来找他。尽管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很繁忙,但是黄教授还是热心地承担起了系里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这方面黄老师的工作方式也独具特色,他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理解年轻学子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困惑,总是真诚地为同学们着想,热情、耐心、细致地帮助解决同学们碰到的各种问题。
认真,不只是一种科研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接受我们的采访前,黄老师事先给了笔者一份详细的时间安排表,这样笔者就可据此再结合自己的时间来预约,其细致的工作作风由此小事窥见一斑。
工作繁忙、科研任务艰巨的黄教授一方面严于律己、追求完美,另一方面性情温和,在浮躁的社会中,拥有弥足珍贵的平和心态。科研中诸多数据需要分析,有的时候也会遇到“拦路虎”。这时,他不急不躁,反而知难而上,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直到问题得以解决。每次攻克难题的一霎那,心中的欣喜是无以言表的,科研的乐趣也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闲暇之余,黄教授还喜欢运动,大学期间喜欢排球,那时候还是系排球队的二传手。读研究生期间还喜欢跑步,经常默默地一跑就是一万米,一如他在科研工作中的奋力前行!最近几年又开始打羽毛球,还曾在系比赛中和同伴合作获得羽毛球男双冠军。
校园里的银杏果熟了又青,北大楼前的草坪也黄了又绿,自来宁求学,在南京已有17载,黄教授却坦言“自己并不熟悉南京”。或许是工作太繁忙,或许是遥远的伽玛射线暴吸引了他太多的目光,他无暇去关注身处的这座六朝古都。然而,古都却一直都在见证着这位青年学者的成长历程,同时古都也相信“天道酬勤”,黄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功。(崔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