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心血付桃李——记长江学者尤建功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0-23浏览次数:1422


一腔心血付桃李
——记长江学者尤建功教授

    尤建功,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1991年起历任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数学系主任。曾在德国科隆大学和慕尼黑工大做洪堡学者;曾访问瑞士苏黎世高工(ETH)数学研究所等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在达芬方程的稳定性,KAM理论,哈密顿偏微分方程的拟周期运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工作。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第六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现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他的教学生涯是如此不平凡,走的似乎是别人眼中的“下坡路”,但是当事人——44岁的数学系系主任尤建功却乐在其中。初入教坛,他为研究生上课,后来,他去教本科高年级,现在,尤建功干脆去教本科一年级。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下滑线”,尤教授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在生活中扮演三个角色——教师、科研人员和系主任,而第一角色始终是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尤教授说。他认为,越在早期,学生的可塑性就越强,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尤教授选择从本科一年级教起。

我的角色首先是一名教师

    采访在尤教授的办公室中进行,那里有一幅与预想之中一系之长、资深教授的办公室迥然不同的画面。他桌上堆积的不是如山的科研资料,也不是厚厚的公文,而是成摞的课本、作业等教学材料,俨然一张中学教师的办公桌。
    对于自己看似不合常理的教学历程,尤教授教解释说,为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他发现有些学生成绩不佳,而且还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这种现象引发了他的深思:学生出现问题固有其自身原因,但是学校和老师就没有责任吗?
    尤教授分析说,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不是其进步的障碍,追根究底是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尤教授在教学中发现,越在早期,学生的可塑性就越强,而到高年级时就已经基本定型,再去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与其扼腕叹惜,不如及时行动,尤教授说,他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尽可能早地去引导学生,因此,决定从本科一年级教起。 
    既抱“引导之心”,又该如何引导呢?尤教授说,如果以一个训导主任的身份去死板地说教,难免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相反,在教课过程中将自己所理解的数学、科学、创造力等东西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则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除了在课堂上扮演循循善诱“中学教师”外,尤教授还是“半个辅导员”。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或是思想上出现困惑时会主动跟他谈心,有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尤教授并不认为学生此举会耽误他本来就已十分紧张的工作时间,他还希望那些不善于沟通的同学也能多来他办公室坐坐,“我首先是一名老师,然后才是科研人员、系主任,这就是我的工作!”

探索未知是我的生存状态

    提到科研,尤教授坦言这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敲门砖”,亦非“垫脚石”。“我们不能用功利的思想去理解科学,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还可能是会为了毕业、找工作、升职考虑,但是到了后来,科研已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找不到功利性的理由了。”
    尤教授说,在他看来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只做两件事,一曰认识社会,一曰体验人生。他做学问并不限于研究数学,同时也是为了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人生。“数学里面有个理论,叫‘几步最优,并不是整体最优’,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太功利的选择,短期内也许可以达到既定目标,但从整个人生来说却往往远离理想,”尤教授说。
    虽然面对于科研工作可能带来的种种名利,尤教授表现得“清心寡欲”,但他并非“无欲无求”之人,若没有对科研本身的热爱,何以重重荣誉加身?何以成为中国动力系统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数学家?
    尤教授认为,做科学的人,就是去探索未知。在他眼中,所有不知道的东西都值得去探索。尤教授说自己就从小喜欢思考问题,而且凡事一旦做开了,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愈发收不了手,最后自然而然变成一种生存状态。他还透露了自己的独门“思维秘笈”:“就是看到具体的东西,就加以提升,抽象到一定高度。而看到‘形而上’的理论就习惯于放到具体的现实中,我常常在大脑里做这种‘游戏’”。

可持续发展是我的工作理念

    尤教授的第三个角色,就是系主任。他说,既然学校交给我这个任务,我就应该尽量把这个工作做好,这是我的责任。
    作为一个系主任,尤教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使整个系乃至整个学校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走上坡路”。他说,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只看眼前,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在尤教授眼中,做好整体规划,尤其是引进一批杰出的教职人员,发掘在教书、科研方面都很优秀的教师,是数学系发展的大计所在。其次,要在系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师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大家在这里能够开心地做事情,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这是尤教授所期望的理想状态。“总之,希望这个系环境友好,后劲很足,充满希望,”他说。
    担任系主任期间,尤教授接触了不同领域的人。看到一些已经毕业多年,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校友终心系母校,经常给他提出建议,为学校发展出力,让他深受感动,同时也觉得肩头的责任更加重大。“校友们都在关注着,所以更应该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尤教授说。
    数学系的学子们甫入校门便可得此“良师”,于课堂上下聆听其谆谆教诲,怎不令人心生羡慕?(崔艳蓉   吴思佳)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