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大的思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30浏览次数:1255


2014年5月2日上午,坐落在北京西北角的海淀区一间刷新、敞亮的客厅里,初春乍暖的日子,阳光也由于逐渐清扫了阴霾而显得格外亮丽、温暖。厅里坐着八九个8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是在校友会理事洪慕莲的精心组织、号召下,按时聚集在这里。相见时,老人们含着泪水拥抱着、呼叫着……他们哪里是什么耄耋老人啊,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们,是60多年前的同窗手足啊!青春少年的热情,满脸洋溢着哩!

他们都是在建国初期工作、战斗在首都北京的中大学子,有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方应暄同志,有国家一级指挥家金正平同志,也有在中央所属单位资深记者章嘉民,还有文艺工作者蒋荣葡、洪慕莲、王萃年及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葛德月(他最小,不过也有82了)。

人们拥坐在这里,想说、想谈、想回忆的事情太多了。自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系里的恩师们。金正平的思路像开了闸的河水一样,激动地讲述道:是陈洪老师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和才气,亲自将当时正读中文系的金正平转到了艺术系音乐组。不禁感叹先生真是位伟大的伯乐,因此才有了金正平的今天。还有我们的老主任、钢琴教授周崇淑老师,是她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千辛万苦,将已停办的音乐系在四川沙坪坝恢复了起来,使得大量爱好音乐的青年学子(包括我们)有了归宿。谈及这段历史,如今音乐系的老学长无不感激涕零。周先生现在美国定居,最近摔了一跤,正在康复中。我们深深地为她祝福,希望她早日痊愈。她的一百岁华诞在即,让我们遥祝她青松不老,寿比南山。

大家都不会忘记系里每一位基础学科启蒙老师:何作良、马孝骏、章正凡、马幼梅、马宗符……老师们,是怎样费尽心机手把手、面对面地将一批批可以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艺术的年轻人引进了伟大的音乐殿堂。黄友葵老师,当年是号称中国音乐界“四大名旦”之一。她为了学生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指点和提携着每一个学生。所有老师的辛勤努力使我们得到成长。这似海深的师生情终身难忘啊!

当年,中大地下党引导我们走向光明,走向革命。当章嘉民、金正平带领我们叙述在校革命史往事时,我们都振奋了。学校举行的游行啊,篝火晚会啊……我们内心中对那些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群众奋斗抗争的中大地下党员产生了莫大的敬佩之情。记得在“四·一惨案”的游行队伍中,正平同学在人海簇拥中高呼着“争自由,要和平”的口号,从宣传卡车的后挡板栽到地上的情景,我们还历历在目。解放初期,嘉民学长及余则良等老同志积极培养和发展我们加入了光荣的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即今共产主义青年团)。能为党多做些工作,有些人又参了军。

有人建议该进行文娱活动、唱唱歌吧。于是我们的聚会猛地热烈了起来:钢琴教授葛德月老师的“开场白”充满激情——她演奏了自己新创作的钢琴曲《爱的奉献》、《春天来了》。这些年来,这位“年轻”的校友十分努力,培养了许多钢琴人才(包括小朋友们)。一位河南焦作的13岁小朋友是个盲人,葛老师是分文不取。精心教学之下,学生们成绩很好,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得奖。就在前两天全国“钢琴希望杯”比赛中,这位盲人孩子张良骞得了金奖!

大约是想尽地主之谊,方应暄老大哥的全家都轮番歌唱引来了热烈掌声、欢呼声。原来他们的女儿方沛(一个大提琴手)业余的歌声“Alleluia”,“Rejojce”,引来了人们吃惊的呼叫声“是专业的吧?!”方应暄“宝刀不老”的歌声,仍像是从六朝松梅庵的A、B琴房传出,还是那么优雅动听。老头子金正平听得竟落下了眼泪。至于近89岁高龄的女主人、女高音王萃年,一曲自弹自唱的《答老淑一·蝶恋花》的第一口歌声的传出,大家都无不惊奇:“莫非是假唱?”不,不!这是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真正的激情迸发!……最后,在大家集体合唱的《平安夜》、《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的歌声中,结束了这个大半天的享受、愉悦!

早过了午餐时间了,大家来到饭桌前,品尝着每个人带来的美味佳肴和蛋糕,继续回味着适才间的美好,更是展望着金色余辉的明天。

“时间哪里去了?”已经下午5点半钟了。这些七老八十的“年轻人”带着对沙坪坝、四牌楼、丁家桥、梅庵……深深的思念,不断地说着:“保重,保重,多多聚会吧。”

(中大音乐组)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