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欣欣,榴花似火。2014年5月19日,南京大学校庆日的前一天,历史系1959级同学或年逾古稀,或已过八秩,仍从北京、徐州、沭阳、南通、南京来到母校,欢聚一堂,纪念大学毕业50周年。
历史系党委书记孙江林、系主任张生、副系主任计秋枫等热情接待了我们。系领导向我们介绍,历史系近年来机遇不错,环境良好,经费充裕,发展很快,世界史、历史、考古三个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感到欣慰,深受激励。
我们班的同学中,白钢、严儒铨(笔名石湾)在毕业前就崭露头角:白钢在《民族团结》杂志发过学术论文,严儒铨在《光明日报》、《诗刊》上发过诗作。几十年后,白钢在历史学、政治学领域取得卓著成绩,对国家的法制建设多有卓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石湾成为著名诗人、作家,担任了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当他还没有成名时,他的第一本书《透明的红萝卜》和第一个长篇《天堂蒜薹之歌》,都是石湾给他出的。莫言尊石湾为“老师”,我则戏称石湾为“大师的老师”。
我们班的同学,有的服务于党政等机关,有的任职、执教于大中学校、党校,有的从业于新闻出版单位,有的在档案馆、图书馆、研究所工作,等等。不管是否从事历史本行,我们在母系受的五年教育都是我们日后事业的基石。我们始终谨记母校领导和老师的教诲,发扬母校优良学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了成绩。如史全生在民国史研究和教学方面,张之恒在考古学研究和教学方面,庄建平在近代史研究方面,俞玉储在清史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
史全生主持座谈会。我们回顾了母校、母系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教导。都说母系有韩儒林先生、陈恭禄先生、王绳祖先生、蒋孟引先生、王栻先生、王觉非先生、茅家琦先生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教授,我们能够亲受他们的教育熏陶,是我们的幸运。白钢说:毕业50年后重返母校,很高兴。我们同窗5年,一起成长,在母校重又聚首,欣喜不已。丁爱华说:毕业后,我担任匡亚明校长的秘书。“文革”初匡校长被康生点名后,厄运随之到来,我没有落井下石,还乘人不注意时,去看过他。人在倒霉时,要给予温暖。庄建平说:几十年中,我时刻不忘为母校争光,谨守母校的优良学风,治学求扎实,做人凭良心。张聿忠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参与编写《现代汉语词典》。后又到情报研究所工作。我没有学过语言学和情报学,但我谨遵母系老师教给的治学方法,很快胜任工作。蔡宗德也说,我由党委秘书改行从事教学,由于学习母系老师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
沈道初为庆贺这次同学聚会,特填词一首:
江城子·同学重逢
五旬阔别喜相逢,看母校,景非同。笑语书声,犹绕梦魂中。昔日同窗重聚首,斟美酒,醉春风。
几番聚散太匆匆,情切切,意融融。一别天涯,珍重夕阳红。飞向顶峰情最美,传喜报,望来鸿。
张聿忠同学即席赋诗两首:
一
早年离校暮年回,
岁月老人鬓发摧。
欢聚同窗喜而泣,
共谢师恩敬三杯。
二
飞逝青春似水流,
几多往事涌心头。
抚今追昔情难舍,
相约他年共醉秋!
我们向母系赠送了两件礼品:彭荣兴的山水画和笔者的书法作品。
在聚会期间,母系安排我们参观了南大仙林校区,虽然是走马观花,但看到了南大的欣欣向荣。特别是从在建中的宏壮的历史楼,看到了母系的迅猛发展,以及广阔前景。
(王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