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鉴,1929年10月出生于文献名邦、田径之乡福建莆田(今莆田市),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学系,历任中学体育、美术教师;报社美编,大学客座教授、特聘教授。晚年应邀出访,探索国画新法,掀起创作新高潮。他的人生曲折多彩,仿佛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美术工作者的一个经典缩影,其故事耐人寻味。
求学路上好风光 1940—1952
童年的张金鉴对图画和体育有着天生的爱好,而且才学出众。他保存着9岁临摹的《单刀赴会图》母亲题字“关云长”于右上角。他14岁读初中临摹的《四季花鸟屏条》和15岁获得初中撑杆跳高全校第一名的奖状一直保存至今。1945年16岁考入省立莆田中学,高中二年级获全校写生竞赛第一名,三年级获全县田径运动会“十项全能”冠军,又参加全省比赛。194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私立上海美专学习西画。由于上海美专学杂费十分昂贵,1949年上海、杭州解放后,他转考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入学一段时间后,被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录取为四年制美术学系二年级插班生。1950年,张金鉴作为美术学系唯一选手为南京大学夺得全市运动会撑杆跳高、110米高栏、标枪等3项第一名而轰动一时。南京大学秉承徐悲鸿教学思路,一、二年级素描教课极严,而后中、西画都学。他的西画承秦宣夫、黄显之教导,国画得陈之佛、傅抱石、杨建侯等传授。但从作品看,他是继承傅氏水墨画风。当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出于政治热情,1951年他创作时事漫画、木刻(版画)共8幅,如《大家检举,特务逃不了》、《翻身农民踊跃缴公粮》、《一封寄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信》(漫画)等,先后发表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南京晚报》、《时事画刊》上,崭露艺术才华。张金鉴在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年代完成了学业,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和有关文史知识。
热血青年逐时代 1953—1965
张金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在福州三中任体育、美术教师兼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他在福州三中执教5年,全心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培养了许多田径幼苗考入体育院校。他自己2次打破撑杆跳高华东地区记录,4次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和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参加‘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拔比赛”,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纪念章。体育的魅力在于永远催人奋进,直至古稀之龄,他依然能做引体向上,直臂倒立等体操动作,他退休后应邀出访交流艺术,足迹遍及17个国家,掀起创作新高潮;他82岁在骄阳似火的撒哈拉沙漠和年轻人一起翻越沙丘,再骑上骆驼留影。这一切都和他早年的竞技锻炼增强体质分不开,这是当代国内文艺界中极为少见的。1958年张金鉴由中学教师调任《福州日报》社美术编辑、记者,经历了“大跃进”的不平凡运动。形势促人勤写稿,加班加点鼓干劲,编辑3年评先进。他创作的许多漫画、宣传画、组画和国画,见诸报刊,如《千军万马齐抗旱,钢铁元帅笑颜开》、《跑在时间前面的人》、《城市公社红日升,幸福花开满街坊》、《跃进1960年》、《摘下跃进果,献给国庆节》等。1961年报社停刊,他参加省委党校学习马列批浮夸,半年结业调师范,任美术教研组副组长。业余创作如《报丰收》、《大队医生》、《焦裕禄在劳动群众中》等作品多次见报并入选省、市美展。自大学毕业后至“文革”前,他发表的画作足有200余件。其中有国画《山水》入选“全国青年美展”荣获文化部颁发纪念章;《木桥》入选“华东地区国画展览”,被《新民晚报》、《福建日报》选刊。从他组织题材的匠心独具和发表的数量来看,这位满腔热血的青年,正投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潮流之中。
特殊时期创巨作 1966—1976
“文革”开始,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破“四旧”的冲击,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各省派员重新布置大会堂。1966年,张金鉴被选派北京,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创作巨幅人物画《风展红旗如画》(450×300cm)。此后他为福建省、市地方宣传毛泽东思想,创作了许多突出政治内容的语录画、壁画、墙报刊头等作品。如语录画《铜墙铁壁》(320×133cm)、右侧题有毛主席语录:“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左侧有作者的标题和补记:“《铜墙铁壁》,一九六八年三月,张金鉴奉命苦战三日三夜完成此作,越三十二年落款补记,不觉年过古稀矣”。这段补记反映了“文革”期间的部分作品是由上级出题,限定时日,由无署名的美术工作者作为任务赶制出来的。这是他自己保存的一幅颇能反映那个特殊时期的美术作品。
春风乍到万物苏 1977——1991
粉碎“四人帮”后,万物复苏,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他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他重新认识传统与创新、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回归恩师傅抱石的水墨画风,著书作画双管齐下,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泛,涉猎山水、花鸟和古今人物。其表现手法也比较多样。他主编的《师范学校美术教材》印行12000册除本省试用,还在外省交流,销售一空。他参与主编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由方毅题写书名,出版后被选送北京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他的著作《中国画的题画艺术》得到原上海美专老校长刘海粟题写书名,这两本书都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艺术》,出版后又再版、扩印增补版各一次,总共由福建新华书店发行18500册,成为一册颇受文坛推崇的工具书。他的山水画《深山藏古寺》入选香港“中国艺术大展;花鸟画《雄鸡五德图》得到艺术大师蒋兆和的题赞:“金鉴画家写此用笔流畅,颇有生趣”;人物画《活》,通过一位打扮入时的妇女手拎活鱼走出市场喜悦的形象,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活、经济活、各项工作都活跃起来了!此图入选“省美展”刊于《福建日报》并加诗赞;他的古装人物画《皆大欢喜》运用草书入画,写出大腹便便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像,入选泰国举办的“中国书画美术作品展”。与此同时,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被福州大学聘为中国文化专业客座教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1992年退休于福州教育学院。
桑榆虽晚尽风发 1992—现在
张金鉴退休后,竟然进入艺术人生的华年,晚景依然那么辉煌。他自设画室和网站(www.art-zjj.net),他受聘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特聘教授,主持国画、书法、理论实践等6门课程,他还受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晚年陆续出版著作、画作有:《闽台历代国画鉴赏》、《张金鉴画集》、《胡于旺古今名家书画过眼图选》、《中国美协会员精品系列?张金鉴专辑》和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岁月印记?张金鉴绘画作品选》(由胞弟张金宣主编)。为纪念傅抱石百年诞辰,他撰写《回忆恩师傅抱石》12篇并附图,提供研究傅氏艺术鲜为人知的资料,连载于《美术报》、《现代书画家报》、《福建画院壹号画报》引起社会同仁极大关注。他的画作通过多种渠道流传海外,不少佳作被东南亚知音者收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世界知识画报》、《羊城晚报》、《福建画报》、《港台信息报》、《美国侨报》、《澳门日报》、《香港商报》、《香港爱书人报》等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艺术活动信息刊出作品或设专栏发表艺评,特别是《菲律宾商报·艺廊》曾7次全版推介他的著作和画作。他的国画佳作《大海顺风》参加“维也纳、巴黎金秋国际展”荣获金奖;《瑞雪》在俄罗斯“中央美术家之家”展出荣获“优秀奖”。2009年,中国文联给予颁发“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为探索国画新法,自1994年起他应英“IBC”及美“ABI”邀请,出席在爱丁堡召开的“第21届国际艺术交流大会”。也曾应邀出访泰、俄、日、法、意、奥、美、埃等17个国家,参观各国大城市艺术馆、博物院、著名大学、大教堂、古城堡。广交艺友扩大视野,更新思路勤于速写;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博采众长融西入中。除创作一大系列别开生面的异国风景外,他为国际友人写生创作的水墨画头像不下200幅。2013年5月4日《美术报》特刊精选推出形神兼备、各具特色的异国风情《众生相“百图”》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其可贵在于运用国画线描为基础,适当汲取西画技法,增强五官颜面表现效果,写出赋予时代感、世界性的独特作品,可谓“前无古人”。这是张金鉴老师长期对人物画研究的结晶,也是他晚年重要代表作之一。2011年他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获颁镀金镭射红木奖牌和荣誉证书。1990年笔者毕业于福州大学中国文化专业,张老师系本专业书画艺术导师、客座教授,老师学识渊博,教学严谨,为人低调,壮心不已。作为学者画家,他是一位有胆略,有实力,有远见,有独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者。
(火阵,本文框架参考吴启钊编撰《张金鉴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