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金陵大学,是一所外资创办的教会学校。始办于1888年,至1952年停办后,与南京大学合并。这所有64年历史,国内外有影响的私立大学,它一方面积极配合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及人才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将金大创办始末分几个时期逐一简述。
办校的历史背景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之际,外国传教士就利用五口通商的权利,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而且都是小学或幼稚园,收的都是穷苦教徒的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到1875年,在站稳脚跟扩大影响以后,就改变了办法,不再免费招收穷苦孩子,而是尽力吸收新兴的买办资产阶级子弟或其他富家子弟入学。认为这样影响和效果要大得多。用外国大传教士、主办东吴大学林乐知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教会在中国要不断地为乞丐开办义务学校呢?倘若让富有的和聪明的中国人先得到上帝之道,再由他们去广泛宣传福音,我们岂不是可以少花人力物力,而在中国人当中无止境地发挥力量和影响吗?”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当时“中国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注重学术以及他们对之所树立的荣誉。他们的英雄人物不是武士,甚至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学者。”学者最终是要做官的,掌握了学者,即掌握了灵魂。妄想通过这些人去“打破中国的外壳。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的事业是大得无边的”①,于是在中国大搞书籍出版,大办高等教育事业,来“指导这个大国青年一代的思想”②。于是先后办了十四所大学,而当时中国自己办的大学全国仅有八所。十四所大学遍布大半个中国,金陵大学是其中之一。③
初创时期
金陵大学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美国基督教之美以美会傅罗(美籍),开始在南京干河沿创设汇文书院,推福开森为院长(美籍)。三年后,美国基督会在南京鼓楼附近创设基督书院,由美在中(美籍)任院长。又三年后,美国长老会于南京户部街创设益智书院,由贺子夏(美籍)任院长,旋由文怀恩(美籍)继任。三书院的教学制度大致相同,因此,于1907年,基督书院与益智书院合并,易名宏育书院,由美在中任院长,文怀恩任副院长。第二年,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辞职,由包文(美籍)继任。鉴于汇文、宏育两书院分设不大经济,为了扩大规模,充实内容,成为一所完备大学,遂于1910年(宣统二年)又一次合并,依照大学编制改组,始定名为金陵大学。由校董会推包文为校长,文怀恩为副校长。
发展时期
金大成立后,仍暂以汇文书院为校址,另设附属中学和医院于鼓楼附近。同时在鼓楼西坡择土动工,大规模建筑校舍,1916年秋季落成一部分,把大学部迁入,而以干河沿旧址为附属中学校舍。至1921年,大学校舍始告竣工,基地面积2340亩,高楼峥嵘,气象宏阔,与鼓楼巍然并峙城中。大学开办之初,仅有文理二科,1911年,获得美国纽约省教育局局长和纽约大学校长正式承认,金陵大学为完全大学,学士文凭也改由纽约大学校董会签发。于是金陵大学与国际名大学有了平等地位。是年又得到美国北浸礼会之合作,于1913年~1914年,次第增设国语科暨师范专修科。并于1914年购置干河沿北小桃园为师范专修科校舍。早在1895年,汇文书院设有医科,培养医学人才,后因主持人师图尔去美,在合并改组大学时,医科停办。1911年,美国东方大学与金陵大学合作,1914年两校又合并,恢复了医科,为大学本科的一部分。是年美籍教授裴义理举办北方垦殖事业,承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蔡元培等的赞助,特在金陵大学增设农科。次年又增设林科,以期培养农业专门人才。1916年合并为农林科。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农林科的,仅有金大,因此,各省资官费学生到金陵大学读书者日众。德国人在青岛所办的林业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半转学金大。金大采纳博医会合作办法,把医科交由齐鲁大学办理,但仍设医学预科之课程及附属鼓楼医院。是年遵照教育部定章,改定大学修业年限,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并改组附设中学、小学,而裁去高等学校及师范专修科,成立蚕桑系。数理化等课程日臻充实,学生数目大为增加,达到241名。
1919年“五四”运动的烈火,冲开了这个“世外桃园”教会学校的大门,使这些专事“灵修”工作的青年,呼得一点新鲜空气,摆脱一点宗教清规戒律的束缚,不少学生参加了南京市学生联合会工作,组织罢课抗日,支援商界罢市,参加示威游行,以致***察镇压,深受刀棒之伤,拘留之苦。在这场斗争中,学校中的外国传教士,进行百般阻拦,他们利用校董会和校长之权对中国学生进行威胁,这就酿成了以后的非基督和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
改进时期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变化抱着敌对的态度,提出了应付中国挑战的新口号:“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国化”,以使“将米从教会学校出来的男男女女,将由他们把中国变成一个基督国家”④。而且达到世界许多国家游说,联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鼓吹成立“基督教学生运动”,并于1922年4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妄图对中国的学生施加压力和影响。针对基督教的挑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立即着手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正当4月4日上述大会召开的当天,李大钊、邓中夏等12人在《晨报》发表了《非宗教者宣言》,学生同盟又创办了《先驱》半月刊进行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地学生纷纷发出通电、通函,表示支持这场正义斗争。外国传教士则对此暴跳如雷,进行威胁与恫吓。中国学生为此则进一步提出收回教育主权的要求。廖仲凯在广州接见学生,发表讲话,说学生做得很对、很好,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胜利。当运动深入发展的时候,这时教会主办的燕京大学,连忙邀请在北大任教的胡适来作讲演:《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⑤,以出谋划策,帮助解围。1925年,基督教协会又出版了《胡适之先生的一段忠告》,要求教会学校赶紧变换手法。各校于是决定,把宗教课和宗教活动改变得灵活一些,把中国人推上第一线,担任校长,向中国政府立案。
从这时起,除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校长卜舫济坚决不让位,北京燕京大学仍由司徒雷登任校长外(此人后来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其余大学校长都作了更换,如广州岭南大学改请钟荣光、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苏州东吴大学杨永清、杭州之江大学李培恩、南京金陵大学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上海沪江大学刘湛恩、北京辅仁大学陈垣、济南齐鲁大学刘世传等分别担任校长。外国传教土退居第二线,但行政、经济、人事大权仍操在他们手中。因此在校长中,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抵制。当时中国教育部对大学招收男女生有新的规定,金大收了几名富有探险性的女生。男女同校,是金大的又一进步,人数虽不多,却活跃了学生生活。此后,成立了不少团体,有政治学会、社会学会、教育学会、摄影学社、国画团、弦歌团等团体,而以弦歌团最为活跃。后来又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青年会、中国文学会、历史学会、政治学会、经济学会、作物育种学会、林学会、植物学会、镁社、平剧社、演辩会、金大歌咏团、书画研究社、南社等,共有30多个,开展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
1930年春,金大将文理科分为文学及理学两院,农林科称农学院,于是文、理、农三学院正式成立,内部益臻充实。是年美国友人霍尔氏捐助美金60万元,以半数作为奖助研究中国文化之用,于是金大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以期培养研究本国文化之专门人才。在此之前,校董福开森捐赠一千余件中国古代文物、书籍,其中有五代王齐翰之挑耳图、王羲之大观帖及明清字画、周鼎、汉镜等。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平静的金大校园,兴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全校师生口诛笔伐,金大校刊辟了《反日专号》发表师生抗日专论。学校当局迅速组织教职员进行军事训练,成立“反日救国会。”并于10月12日召开誓词大会。11月,学生会组织51队上街募捐,援助马占山将军部队。抗日爱国之心与日同增。学生自动捐款建筑旗杆就是一例。
1934年秋,与金大相邻的日本领事馆,砌造了一架钢骨水泥的旗杆,和金大北大楼一样高,远远望着那面太阳旗很刺眼,金大师生气愤极了,当时有30余人发起“金大从速砌竖旗杆启事”,号召师生捐资,至第二年10月建成,旗杆拔地高到131尺,高出北大楼10尺左右。国旗高高飘扬,为国人争气。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金大已初具规模。据1934年统计教员有214人,职员有57人,学生总数690人。又据1935年统计设备情况,校舍普通教室19间,能容纳1060人,实验室27间,能容纳850人,研究实习场所14所(计约土地1900亩),健身房一所,容纳500人,图书馆一所,能容纳250人,藏书计中文10万余册,外文书2万余册,及实验室、礼堂、办公室、宿舍等设施。教学质量有较高的提高,金大的学位国际上承认。学生留学国外由本校直接授予国际学位认可证书,免办繁琐手续,可优惠进入。
西迁与恢复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步步逼进南京。南京各机关学校奉命内迁。金大乃于11月25日西迁成都。同时组织留京委员会,由美籍教授贝德士任该会主席,齐兆昌、陈宗一等任委员,留在南京保管校产。同时贝德士、史万士、林查理三教授发起组织“国际委员会”,联合中西教员及其他热心人士,从事安置难民工作。
西迁的金大,借华西协会大学校园为校址,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抗战入川八年,在困难重重中,金大所设的科系与学生人数,仍年年有所增加。1940年春教职员人数就为147人,学生为765人,较战前已见超过。日军投降,金大请贝德士教授赴南京,会同留京委员会接收校舍,同时接收附属鼓楼医院。
1945年11月,金大组织复校委员会,陈裕光校长赴南京接收,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返宁,到1952年院系调整,设备又有补充,各学院所属系科,亦有增加,文学院,有八系一组一科,理学院,有六系一科,农学院,有九系三组一科。还有两个农场,计土地2400余亩,一为西北农场,设在陕西三元,一为本市农场,包括太平门外农场及城内园艺场,农事场等。研究机构有中国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及社会福利行政研究组、化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农艺研究所及植物病虫害学研究组及园艺研究所。设有科学馆一座,理化实验室20间,各种学科系大半有独立实验室。
金陵大学创办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52年,经院系调整,在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基础上,调整扩建,发展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
(文/沙兰芳,原文见南京地方志网站http://njdfz.nje.cn/HTMLNEWS/1120/2009628135530.htm,摘自《南京史志》1985年第1期)
注:
① 1888年《广学会年报》;
② 1902年2月《教育杂志》;
③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④ 《基督教教育在中国》;
⑤ 1925年《教育评论》、《胡适文存》;
⑥ 其他引国民党教育部挡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