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面春风驻——记地球化学专业59级同学返校团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7-15浏览次数:1063


满面春风驻
——记地球化学专业59级同学返校团聚
周金城/文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地球科学及工程学院59级地球化学专业(现在的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同学在万紫千红的红五月,从祖国四面八方(北京、新疆、贵州、成都、武汉、广州及江苏各地)回到母校美丽的校园,参加庆祝入学50周年纪念活动。院领导熊永根书记和本专业的老先生们接受邀请,拨冗光临这次聚会。其中有本专业德高望重的王德滋院士和季寿元、胡受奚、刘孝善、罗谷风、陈武、周新民、刘昌实、薛纪越、周国庆、黄志诚、郑素娟、周顺之、汤俊在等老师,他们都是国内知名矿物学家、岩石学家、矿床学家。这个专业目前能联系上的有39个同学,来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有30位(其中与老伴同来的有12位),原打算参加聚会,但因身体或老伴身体不好、遗憾不能前来的有9位。大部分同学已年届古稀,有的同学克服行动上的不便、远道而来参加这次聚会。有的同学因工作繁忙或身体的原因,毕业后没有来过南京,这次是第一次返校。这么多同学与这么多培养我们的恩师见面,心情无限激动,会议的气氛空前热烈。同学们有多少的话要彼此倾诉,更有多少事情要向老师们汇报。
    回想50年前,我们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来到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在校期间,刚好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得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毕业后,用从老师这里继承的精神财富和学到的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代是国家物质上匮乏的时期,大家在工作、生活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历经无数艰辛,为国家地质事业做贡献。我们很多同学在核工业部、冶金、地矿系统的基层第一线爬山涉水,为国家找矿;有的在华北、在新疆大沙漠、在南海找石油,为大庆和胜利油田的开发贡献智慧;有的在中科院、高校系统、地质研究院所及实验室孜孜不倦地搞科研、教学和测试;有的在地震、环保、建筑工程、材料、军事领域及地方工业的发展上做贡献。我们同学培养的晶体被用在我们国家的人造卫星和军事设施上,还被国家派到国外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晶体生长实验室;在我们当中有国内使用电子探针最早的微束专家、有氧同位素分析及矿床学专家、有的是地矿系统研究金矿和其他矿物、矿床的专家;在我们当中出现了历尽千辛万苦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找到了大矿的国家级劳动模范。我们的同学为母校争了光、为国家争了气。在我们退休,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再回到母校,看到母校一草一木,看到学校新建的高楼大厦,看到母校的蓬勃发展,再看到给我们上过课、辛勤抚育我们成长的老师,除了倍感亲切意外,每个人感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聚会时熊永根书记介绍了地球科学及工程学院近几年的发展和巨变;王德滋院士介绍了校友会的活动盛况;季寿元和胡受奚教授对同学们表示了良好的祝愿。国家级劳动模范余元昌同学介绍自己工作中得到过老系主任徐克勤院士、胡受奚教授及母校其他老师工作上的支持及理论上的指导;周剑雄同学介绍了国内微束分析发展的概况。由于时间的关系,更多同学把想讲的话留在聚餐时与老师交流和汇报…….。
    会后同学们游览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宝船遗址公园、石头城、美龄宫、南京博物院、夫子庙、鸡鸣寺-台城及总统府等景点。在学生时代,我们这个班级除了学习空气浓以外,另一个特点是同学们彼此的感情特别深。从1999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五次聚会。现在还在工作、对同学们联系事宜特别热心的闵育顺同学在要分别时即兴写词一首,献给大家留念:
                            
    卜算子  同窗缘
                         
     黛瓦青砖楼,
     翠绿苍梧路。
     聚散同窗南大缘,
     梦绕石城遇。
    
     时过五十年,
     重返金陵叙。
     双鬓皤然笑颜眯,
     满面春风驻。
      
    我们借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满面春风驻”作为这篇简短报道的标题,因为词中的这一句集中表达了这次聚会中师生们的开心和欢乐。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