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深心 厚积薄发——访南京大学物理系彭茹雯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5-05浏览次数:1152


读书深心 厚积薄发
——访南京大学物理系 彭茹雯 教授
峁雅凤

    彭茹雯,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6篇,其中Phys.Rev.Lett.、Appl.Phys. Lett.、Phys.Rev.B(E/A) 共28篇。先后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8项, 参加的科研项目有科技部973项目等9项。2002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奖励。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科学一处(包括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等)第一位女性获得者。

    彭茹雯出生于江苏高淳,父母都是老师。从小父母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也不断地鼓励说,女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1985年高中毕业,彭茹雯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从高淳县中学免试到南京大学物理系晶体物理学专业,从此她就和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进入大学,彭茹雯就被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打动了,一方面她按部就班学好每门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学里众多名师的讲座让她流连忘返,她说:“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去听,渐渐也就能听出点门道了,最重要的是内心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被激发了,梦想自己也能做点有意义的研究。”
    到了大四,彭茹雯遇到了科研上的第一位导师,葛传珍老师。提到葛老师,彭茹雯很敬仰。她说刚见到葛老师就觉得她很有活力,而且因为是女老师,更加容易沟通。那一届葛老师只收了彭茹雯一个学生,因此从出入实验室的规矩开始教起,葛老师手把手地培养了彭茹雯种种专业实验技能。那时彭茹雯做的课题是晶体的生长与螺位错光学观测,在葛老师和祁鸣老师的指导下,她先做水溶液生长晶体。回忆到葛老师把长成的透明晶体放在天蓝色丝绒上拍照的情景,她觉得真是美极了,之后把晶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特性,再进行模拟计算,整个过程都非常有趣。从此,彭茹雯对晶体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不仅如此,由于做这个课题时既做实验又涉及计算,彭茹雯对实验和理论计算都有了一点感觉,不再陌生和惧怕。把理论推导和计算、实验设计和测量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后来也成为她研究的特色之一。
    进入研究生阶段,彭茹雯拜入南大前校长蒋树声教授门下,蒋老师为人谦和,为学严谨的儒雅风范深深影响了彭茹雯。当时蒋老师除了担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以外还没有担任其他行政职务,刚好彭茹雯是那一届蒋老师收的唯一一名弟子,蒋老师对彭茹雯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提携。也就是从那时起,彭茹雯开始参加“准周期金属超晶格的研究”,这个项目是蒋老师和胡安老师合作的(后来这项研究获得199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彭茹雯排名第四)。两位老师对彭茹雯也进行了“合作培养”。最令彭茹雯感动的是,由于缺少高灵敏度的稳压电源,有些实验她必须趁中午别人休息的时候做。只有那段时间电压相对稳定,有利于准周期金属超晶格的制备。当时很多仪器都是手动操作的,十几秒钟之内就要开关多次,精神高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观测记录,一个人实在是分身乏术。正在为难时,两位老师都放弃了午休时间,来到实验室,帮助彭茹雯记录各项数据。在对导师满怀感激的同时,彭茹雯也深刻体悟到: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合作”的精神,单枪匹马是闯不出来的,只有融入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当实验和研究进行到最后整理阶段,由于当时的实验仪器数字化程度不高,实验结果只能用仪器自带的绘图机打印出来,为了符合学术刊物的出版要求,他们必须手工重新描墨线图。蒋老师这时就表现出对学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一张图都不容许有一点瑕疵,描不好就一遍又一遍重来。那段时间彭茹雯几乎每个晚上都泡在实验室,虽然很辛苦,现在看来_真是很能培养耐心和细心,受益匪浅。
    慢慢地,彭茹雯从一个普通的物理系学生成长起来了。长期用心做实验,彭茹雯和实验仪器建立起了感情,她说:“摸透了它们的脾气,它们也会对你有回报的。”基本上她做出一些样品,经过分析与计算就能得出结果。很高的成功率看起来是幸运,其实也是反复摸索、日积月累的结果。
    1992年硕士毕业后,彭茹雯先留校任教,后来又在教课的同时读完博士,此后留在南大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其间1993年和2001年分别在荷兰Twente大学应用物理系和意大利CNR-IME作合作研究。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彭茹雯还和从前一样,尽可能多的把握和前辈学者交流的机会,诸如冯端、闵乃本这样鼎鼎大名的院士,她都曾得到他们直接的指导,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可以这么说,彭茹雯是南大物理系这片“励学敦行”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她对南大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南大物理以晶体物理这一方向为例,从老一辈科学家起,就耐得住寂寞,坚守学术阵地,治学很严谨,同时眼界很开阔。从晶体物理到固体物理,再到凝聚态物理,研究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彭茹雯觉得认为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是在集体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她很自豪地说,出去做报告,只要提到是南大物理系的,别人往往会特别关注。
    彭茹雯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她说“我只是每件事情都很努力地去做,并不强求取得多大的成绩,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应该做的。回想起来,觉得这么多年的路没有白走,获得了许多乐趣。”至于所获得的奖项,她总是告诉人们,这是集体的荣誉。在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感到的不是谦虚,而是真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在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科学一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位女性获得者,彭茹雯感到荣幸的同时,也坚定了她的一个观点,女生可以学好物理,只要坦然地走进这门学科,不受外界局限,就会自然地发现一些很美妙的事情,爱上物理。她常和学生们说做实验不光是用手做,更重要的是用脑子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把实验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实验才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一方面,女生反而比男生有优势,因为女孩子做事情更细致。
    谈到学生,彭茹雯显得更加兴奋。她说她非常喜欢和学生们讨论,经常能学到很多东西;一起做实验也很开心,一点不觉得苦,只觉得乐在其中;给学生上课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面对的是很年轻的学生,他们的活力也会感染自己。在教学和科研的这二者之间,她认为引导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给青年学生一点影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的一点兴趣,那意义是远远超过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一点成绩的。她反复的说:“年轻人的路还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为科学进步作出贡献,前途是无量的。”

学生们眼中的“彭老师”

    现在彭茹雯和她的学生已经组成了一个独立的课题组,有了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这个实验室里,无论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提起彭老师,大家都有很多话说:
    “相比较其他男老师,彭老师更温和、更感性,平时就把我们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关心。记得寒假下大雪时,有些同学回不了家,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我们这里问一下,好像比我们还着急。特别感动的是,我回家后还收到她的短信,问我有没有平安到达。”
    “彭老师特别亲切,特别健谈,很容易相处。记得我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很震惊,怎么一个博导才三十多岁这么年轻。后来我因为是新手,有时会犯一些明显的错误,她总会很委婉的指出,让我非常感激。”
    “我第一次见彭老师是这样的,我打电话给她说想了解一下这个实验室的情况,那时我们还完全不认识,但是她当晚就赶到实验室来和我详谈。对一个陌生的学生的一个电话,她的气度真的让我很钦佩。”
    “有的时候我们做的东西可能让她很不满意,她也会批评我们两句,当时可能有一点点不舒服,但是事后回想会觉得很开心,很温馨,是因为对你很关心很亲密才会那样说的。”

同学眼中的“彭老师”

    吴晓曼老师,是彭茹雯的大学同班同学,(85级晶体物理一共招收了4名女生)现在在南大研究生院从事行政工作,她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对彭茹雯,她这样说:
    “她做事情特别特别认真,很努力,很有韧性。作为一个女老师,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她比别人付出得更多。我们同学都公认她是最能吃苦的。在生活上,她和一般的女性一样啊,很爱美,很顾家,对朋友很真诚。大学同学回母校,她虽然很忙,总会抽出时间热情地接待。”

笔者眼中的“彭老师”

    见到彭老师第一感觉是,她很年轻,很漂亮,很温柔。虽然算不上多么正式的采访,彭老师却是很认真地准备,很努力地配合我。我们谈得很投机,她的心态很好,充满激情。原定一个小时的谈话,竟然不知不觉持续了整个下午,结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们都很开心,像好朋友一样。如她自己所说,她所取得一点成绩只是因为幸运地进入了一个高水平的集体,幸运地遇到许多好的老师和同事,一步步很自然地达到的。但是我想,幸运也是以个人的努力为基础的。世界上没有人真的能一帆风顺,她热爱生活,热爱科研,也热爱自己的家庭,所以积极地努力,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她成功的秘诀。
    作为南大的一分子,我们衷心希望彭茹雯老师能遵循自己的节拍,取得科研上的更大成功,更希望有更多像彭茹雯一样的人才在南大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前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所有南大人共同的心愿。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