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新增两院院士3名,另有2位校友当选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5-15浏览次数:1170


我校新增两院院士3名,另有2位校友当选院士

    日前,2007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正式公布,我校邢定钰教授和祝世宁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全兴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我校的两院院士增至33名。
    在同时公布的名单中,我校吴岳良和张经2位校友新增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定钰 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45年2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电子输运理论、低维受限的量子系统和超导理论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发展了非平衡统计算子理论,正确处理半导体热电子的输运问题,修正了国际上长期沿用理论方案的缺陷;发展了具有多谷能带结构半导体的热电子输运理论;在掺杂锰钙钛矿氧化物的庞磁电阻机理研究中合作提出双交换机制和非磁无序相结合的理论模型,运用单参数标度理论计算扩散态和局域态迁移率边,解释实验结果;发展了磁多层结构和磁颗粒系统的解析输运理论,正确计算了巨磁电阻的角度依赖性和随颗粒尺度的变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祝世宁 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49年1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镇江。1981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1988年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张全兴  环境科学家。  193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南开大学,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带头人、环境工程专家。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张全兴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6项,在全国各地建立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装置40多套。

    吴岳良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2月生于江苏宜兴,籍贯江苏宜兴。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研究并做出独创性工作。首次论证一组手征代数关系并在量子手征圈图贡献下成立,最先表明K-介子衰变中直接的正反粒子-左右镜像反演(CP)对称性破坏和ΔI=1/2同位旋规则可在标准模型框架内同时得到自洽的解释,其理论预言与国际上两个重要实验结果一致。首次完整地建立CP自发破缺的双黑格斯二重态模型,不仅可解释标准模型中CP破坏的起源,同时使得每个夸克和轻子都带有一个物理的CP破坏位相成为新的CP破坏源。与合作者提出重夸克有效场理论的物理基础并给出多个计算高阶修正的动力学方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张 经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0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籍贯山东龙口。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法国皮耶尔·玛丽居里大学(Paris 6)获博士学位。现任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 Research (SCOR)-128工作组组长、教育部科技委地学部委员等职。
    在系统地研究中国河口中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的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浑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与物质循环模式。剖析了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通过大气沉降向中国海的输运特点,发现了它与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大气沉降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比体系。发展了边缘海的生源要素收支模式,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揭示了中国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变化的特点。

 (本刊)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