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忆念潘菽校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0-23浏览次数:997


点滴忆念潘菽校长

    时光荏苒,转瞬间进入母校南京大学就读已经过去五十多个春秋,几十年的往事如烟,潘菽校长留给我的记忆却永远难忘!
    1954年8月15日我如愿以偿,以第一志愿被南京大学地理系录取,在兴高采烈之后,便想进一步了解学校的一些情况,系主任任美锷是国内知名地理学家,已在选择志愿时,从地理老师那里获知,现在最关心的主题之一,当然是有关校长的情况,经打听了好几位老师才从一位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老师那里得知,南京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他不但是一位大科学家,还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民主人士,全国九三学社的领导人,这是我第一次间接触摸到潘校长!其时,心中无比兴奋,在我人生踏上新征程时,能有这么大名望人物来率领指引,真是三生有幸,顿感十分自豪,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被录取于其它学校的同学炫耀,被录取在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同学也不视弱,抬出王亚南、陈望道名人学者相比,而被录取于其它学校的同学自知不如,就默不作声,我则自鸣得意,暗自庆幸,自此“潘菽”的名字就牢牢铭刻在我心中,并产生由衷的敬仰。
    更多了解到潘校长的情况是9月初到学校报到后的事,(当时福建对外交通不便,学校允许福建新生,比原定8月28日报到日期推迟一个星期)。当时学校对新生都要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全校开大会,系里开中会,年级开小会,报告会,座谈会,一个接着一个,讲形势,讲校史,讲系史和讲专业,进行政治思想和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在系里新老同学座谈会上我又从中了解到潘校长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以及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潘校长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社会哲学部(该部于1977年5月划出中国科学院,独立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任主任的哲学家潘梓年是亲兄弟,是名扬江苏和全国的“三潘”。“三兄弟”同时处于如此显赫地位,在当时全国实属罕见,更是让我既钦佩又崇拜。
    真正见到潘校长是我入校不久,在大礼堂召开的新生入学大会上,当大会主持人介绍莅会领导时,潘菽校长与孙叔平副校长等频频点头向同学们致意,给我第一个印象潘与孙两个人个子都不高,但风格作风迥异,一个是清瘦学者风范,另一个身体健壮,具有军人风度。我当时坐在礼堂中间位置,距主席台相对较近,在潘校长作简短致词时,较好地领略他的风采。他五十开外,脸庞清瘦,下巴稍尖,显得清癯矍铄,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矜持拘谨,毫无骄横之气,且温文而雅富有学者风度。他在致词中首先代表学校欢迎从祖国各地来到南大求学的同学,接着他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国家把你们从各地选拔到大学来深造,是寄以很大希望,希望把你们培养成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你们要珍惜在校二年到四年的学习时间(当时地质系和气象系招有二年的专科新生),努力贯彻毛主席的‘三好指示’,做到‘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毕业后参加祖国建设,做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骨干”。他讲话不长,给我印象好像不善言词,他的讲话带有浓重的江苏口音,这给从福建来的同学,从小听惯和说惯家乡闽南语的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本来普通话听说都不好,现在听这种普通话也就比较费劲,好在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潘校长的讲话也十分用心聆听,而且他讲话不长,言简意赅,大部分都能理解入耳,讲话就像久旱的甘雨句句滴入我们心田,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和座右铭。
    是年秋天,学校迎来了重大的外事活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校长来校访问,我们地理系与生物系的同学被安排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门至大礼堂之间的路上列队欢迎,这又给我创造了接近潘校长的好机会。当莫校长在潘校长陪同下,走过来时,队伍就拥动起来,当时很多新同学不少来自小城镇或农村,没有见过大世面,都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何仿来自苏联老大哥的尊贵客人,更使同学们新奇和激动,一拥动就把我推到潘校长身旁,潘校长赶快扶住我,并让我“小心站好”,这轻轻一扶,这一零距离接触,让我这个不经世面的小青年,既感到荣幸也十分感动。其它同学也与我一样能这么接近见到两位国内外名校校长也异常亢奋与激动,潘校长见此情景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就让我们站好,请校刊记者为我们和两位校长一起摄影留念。我当时正好站在潘校长附近,在旁还有同班同学刘传印和郭子珍以及我的老乡生物系新生陈锡欣同学,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纪念品,一直珍藏着。
    1954年的冬天,是我们大多数福建同学最艰难的时期,大家都首次远离故里,思乡情绪十分强烈,那年冬天,又是南京遇到几十年来不曾有的严冬,思乡加上天气的不适应,让不少同学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感情比较脆弱的甚至偷偷哭鼻子。到了放寒假,江浙鲁皖和上海等省市同学都兴高采烈打起行装回家探亲,惟有福建同学因路途遥远和家庭经济困难回不起家,眼巴巴地看着,思想波动很大,情绪郁闷又低落。但那时学校非常关心我们,有困难的同学发放被褥和棉衣棉裤,还组织许多课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会,或到中山陵、玄武湖郊游。食堂伙食也办得很好,伙食标准比平常大有提高,使我们穿得暖,吃得好,玩得好,寒假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乡愁也就自然解脱了。尤其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新年元旦和农历新春潘校长等来到我们中间。元旦晚上,潘校长到南园草棚餐厅,参加同学们的联谊活动,与我们欢度新年。新春的正月初一上午,他又来到南园四舍看望我们,向留校的同学拜年。他慈父般的笑容和问寒问暖的亲切话语,像一股暖流涌进我们全身,驱散了思念父母的乡绪,也逐走了南京严冬的寒冷。潘校长这一爱生如子的举动,让我们这些第一次在异乡过年的游子,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使我们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我们都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学校和潘校长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事虽已过去50余年,但作为我人生最美好时期留下的记忆却是久久难以忘怀,也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地理系58届校友   赵令勋)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