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从西园说起
西园,相对而言,它在校本部的西区。记得进入母校学习的第一学年,我们有的课程就被安排在西园教室聆听教师的讲授。去上课时,绕着大操场跑道的北侧小路出后门,再往前即到西园教室。这里的教室,显得陈旧,光线单边射入。当时,我们全班60多张坐椅排齐后,余下的空间并不很大,但环境宁静,无喧哗噪声之影响,只有老师讲课时,那生动的语言,频频传出窗外。长年累月,增添西园区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源地,可见这里也积淀母校文化的内涵。
从外表看,西园的建筑物,不是那么美,它比不上北大楼那样古朴典雅,再加上周围绿化地带的衬托,显得秀丽神采,人们到此驻足时,即忘掉建筑与环境是如此协调和谐。也正因为它是一座象征性的建筑物,久久凝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它也比不上东南大楼规模大,那样富有地学体系的各种教学与科研设施。它更比不上校内图书馆,馆前有花园式的广场,供人欣赏、休闲,馆内更拥有数量众多和门类齐全的书刊杂志,备受全校师生喜爱,而且楼上还有两个宽敞明亮的阅览厅,提供许多不同系级的同学,络绎不绝前来勤奋学习,因此,偌大的阅览厅常常是“满座”,即使是节假日,也少有空座。他们来这里学习,都能自觉遵守大厅内悬挂那样鲜明的“静”字,保持肃静,各自学习,因而听不到南腔北调的讲话声,只有那专心致志认真学习的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园的教室,除了正常开放为上课外,在期末迎考阶段,也提供部分同学来这里进行复习。室内虽没有挂上“静”字标志。也不成章立约,同学一走进教室,都自觉保持安静,各自复习。由于这里比较偏僻,各教室内的同学相对较少,因之也就有了空间,可供室内同学在复习过程中轻声漫步活动,调整精力。但也由于室内人少,热量低,冬天在这里显得冷些。1954年冬季的低温,在南京也属于一次明显的冷冬。所谓天寒地冻,我置身其境这样的冷冬,是首次“领教”。当时在室内复习的过程中,时而站立起来活动,发动“内热”来御寒,结果收效不大。而环视周围的同学,他们却泰然处之,坚持认真复习。
事实上,在母校四年学习生活期间,何止是西园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诸如,令人动情和充满乐趣的南园。这是我们当年吃住的地方,拥有数幢二层楼房,规格整齐,布局合理,每室十人居住,由于相处和睦,同学互相帮助,颇感条件好。食堂是一座大竹棚,全校同学均在这里用膳。我们刚去的时候,八人一桌集体就餐。平时是四菜一汤,节日又再加菜。而后改为用票任意购买自己喜欢吃的菜饭。吃饱吃好,体重明显增加了,你能说不好吗?又如那些林荫树下和草坪,更是我们暑假纳凉聊天的好去处,即使是明月当空,也不感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绪,因为这里已是乡音浓浓的学友在交谈。
母校的校园,昔不如今。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已心满意足,能进入这座富有辉煌历史的,校风、学风优良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及许多著名学者的高等学府学习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如今她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并在这个高平台上,还继续发展与创新,硕果累累。我们衷心地祝福她!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先进、发达!
(吴梦熊 原载地理系1958届同学会编《老同学》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