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冬季号

五十五年后南大附小1951届校友相聚欢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1-19浏览次数:1403


  五十五年后南大附小1951届校友相聚欢歌在鸡鸣山下大石桥边

    南大附小(现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始名“国立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试验基地。学校先后易名“国立南京高师暨南学校附属小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暨南学校附属小学校”、“国立东南大学附属小学校”、“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实验学校”、“国立江苏大学实验小学”、“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国立中央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等,1984年改用现名。
    南大附小在1952年以前是南大(包括中大)的一个单位,她与南大可以说是血肉相连,不仅学校连在一起(有一小门相通),老师们佩戴的是南大(中大)的校徽,学生很多都是南大(中大)的教职员工的子女,更重要的是,附小是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实验基地,大学里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都会在附小试行。
    拿我们班的同学来说,不少同学或多或少都与南大有密切关系,有的是南大(中大)、附中、附小的教职工的子女,有的学生的家长是南大前身(东南大学、中大)的毕业生。不少同学曾经先后在一宿舍、二宿舍、文昌桥、大钟亭、成园、板桥新村、小粉桥等以及后来的农学院、师范学院教师宿舍住过。韩儒林教授、陈嘉教授、张还祖教授、罗炳之教授和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法学院等多名教授的子女就在我们班上。另外,我们的同学中还有4人后来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学们对南大(特别是1952年以前的南大)的一草一木都十分有感情,因为从小就在大学的校园里游戏玩耍,我们的同学中最早进入附小的是在重庆沙坪坝附小幼稚园,部分是1946年复员之后到南京大石桥中大附小,最迟的也是1950年进入大石桥南京大学附小的。虽然时间过去了近60年,大家的纯洁、真诚、朴素的友情依旧。

五十五年后的聚会

    2006年10月12至14日,南京大学附属小学1951届(秋季班)同学为纪念毕业五十五周年在南京聚会。
    真的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之后,还能有这么多曾经失去联络四五十年的同学团聚。这是大家珍惜友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种天意,缘分未尽,友情难了……事隔五十五年的小学同学还能聚起30人,分散在北京、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澳门、云南、新疆的校友风尘仆仆地赶来相会,个别同学因为身在海外或者因为实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来南京,也都来电话或写信表达心意。三天的聚会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让人难忘! 
    在组织聚会的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编辑刊印了《同学通讯》(已编了26期),回忆儿时的活动、成长经历,报告现在生活情况等,卢钦民为此付出了很多,现在《同学通讯》已经成为同学交换信息、巩固友情的平台。 

五十五年后重戴红领巾

    10月14日(星期六),在附小教学楼里,传出了“鸡鸣山下,大石桥边,中大附小在这中间,未来的中国看这中间,未来的世界看这中间”久违了的校歌歌声。参加聚会的同学重回朝思暮想的母校怀抱,和青年教师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回到我们儿时记忆的方舟,追寻曾经的点点滴滴。
    附小的现任书记盛晓蓓老师对我们能聚集在母校表示感谢,为校友们所取得的成功也深感自豪。希望老校友们能常来聚聚,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会议结束时附小年轻的老师给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并合影留念,在愉快的氛围中再一次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些老一辈的少先队员们顿时掩不住激动和兴奋。飘扬的红领巾映红了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笑脸,这一刻我们与年轻、活力相伴!
    中午,意犹未尽的我们在食堂餐厅和附小的青年老师共进午餐,每人一份盒饭,重温小时在附小食堂搭伙的快乐。
    母校像一只摇篮,我们是襁褓中待哺的婴儿。
    母校像一条小溪,我们是溪流中欢腾的浪花。
    母校像一片草地,我们是绿茵里绽放的花朵。
    母校像一棵大树,我们是枝头上满挂的硕果。
    如摇篮悠悠,
    如小溪长流,
    如草地青青,
    如大树翠绿,
    母校,青春长驻,容颜不老。
    是啊,一次相聚让人激动无比,五十五年后的相逢尽在母校沧桑的恒久记忆中。
(季元中)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