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前夕忆当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7-06浏览次数:1114


校庆前夕忆当年

    神州大地桃李芬芳,繁花似锦之际,喜迎母校104年华诞,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我于上世纪1946年负笈钟山,有幸跨进母校这座知名的学术殿堂,圆了我少年时期就憧憬的中央大学之梦,直到本世纪2006年的今天,整整经历了60年春秋。岁月流逝,风雨人生,抹刷不去我对母校、师长、同窗、校友的深厚情谊和无尽的思念。如将当年所见所闻和亲历的往事,截取片段略述一二,虽属明日黄花,但雪泥鸿爪,仍可留作一些纪念。有人说,老年人爱怀旧,而我则认为,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怀旧应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和心态。
大礼堂内聆听精彩演讲,
欣赏高雅音乐
    中大校园内矗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圆顶大礼堂,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伫立在蓝天下,注视着校园里的一切。在这里,我曾聆听过马寅初、张西曼等好几位学者的演讲。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慷慨陈词,光彩照人。马老力排众议,发表的“新人口论”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敢想敢言的品质和风格。著名声乐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管喻宜萱(人们尊称她管夫人)和周小燕女士分别在这里举办过独唱音乐会。在当时社会上传唱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合待”,“香槟酒满场飞,钗光鬓影往来会”等靡靡之音的情况下,听了这两位音乐家的精彩高雅表演后,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管夫人一曲《踏雪寻梅》,声情并茂,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大礼堂内还演出过几场话剧,有曹禺的《原野》、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也都是难得一见的扣人心弦的佳品。当年,大礼堂内,演讲、演唱、演出精彩纷呈。既丰富了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给校园增光添彩不少。
    这座圆顶大礼堂与今南大校园内的北大楼,一直是我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至今我的相册里还珍藏着我毕业时与同班同学在大礼堂前的合影。可惜在北大楼前的留影“文革”中与《列宁文选》、《斯大林全集》等一道散失了。
教学楼内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师德师恩终生难忘
    东南院(法学院所在)与中山院(文学院所在)两座教学楼比邻相望,是我听课接受师长教诲经常出入的地方,它们与另一座教学楼南高院(教育系、美术系、体育系所在),据说是为纪念母校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而陆续建造和命名的。母校学者、专家云集,名流名师辈出。教我的师长中,有着中式长衫的,有着中山装的,也有着西服的。年长的有程仰之,江康黎等教授,程老教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引经据典,对孔孟老庄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条分缕析,娓娓而谈。江老平易近人,常有同学于课余时间到他的寓所拜门求教。他曾赠送我一张他在校园里拍的全身照。最年轻的是教国际公法的赵理海教授,他是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母校任教的,他西装革履,神采奕奕,讲课时不带教材,讲话条例分明,声声入耳。同学们对他的超强记忆力和严密的逻辑性,都惊佩不已。听说他后来又到北大任教了。教财政学的朱?慕淌谏峡问笨谌粜?河,一气呵成,曾编著出版过不少相关著作。教哲学的熊教授(一时记不得他的名讳)将枯燥单调的哲学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有一位慕名而来听课的美术系同学听课非常认真,连老师的口头禅或一句笑话都一字不漏的记在笔记本上,同学们都取笑他是留声机、录音机。教法语的是一位女教授,听说也是美术系某教授的夫人,曾留学法国,她衣着时尚,语音清晰,我虽然只选修了一学期的法语,学了一点皮毛,但后来参加工作从事新闻编辑却派上了用场。还有一位兼职的教授,他在上海某政府部门任职,每周都要从上海乘火车来南京的母校上课,课毕再回上海,常来往奔波于宁沪两地,风雨无阻,真是够辛苦的,弹指一挥60年,当年的恩师中,可能有人已经辞世,但哲人虽逝,风范长存。
校园内又一道风景线――民主墙
    学校高大建筑物外墙上比较宽大平整的墙面上,同学们用来张贴大字报、宣传品和辩论文章以及布告、通知等。不同观点,不同政治倾向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有时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大家给这里起了一个时尚的名字――民主墙。在每届学生会选举和学生运动期间,这里最热闹。选举或改选学生会负责人时,一般都要进行竞选活动,各方公布自己的竞选纲领,提出当选后的措施和承诺,拉选票。学生运动期间,围绕罢课,游行,示威等问题展开辩论,这表明同学们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热情。
   与此同时,校园内还有另一种民主氛围,主要表现于住和吃等生活问题和非原则的问题上,同学们相互谦虚,包容和谅解。由于母校从重庆迁回南京复校后,师生员工人数较多,达5000人左右,新建的学生宿舍和食堂比较拥挤和简陋,宿舍是8个同学一间,同房间的同学是自由组合,睡的是上下两层的双人床。睡上、睡下,比较随意,没有争吵。食堂用餐是八个人一桌,也是自由组合,没有板凳,都是站着吃饭。每次开饭前,由食堂服务人员将菜肴用较大的碗盛好放到各个餐桌上。开饭时,谁先到食堂,就将菜肴分成八等分,装在小碗里。我从来没发现过因分到的菜的数量多少而引起的矛盾。也没有人将不爱吃的菜或吃不完的饭菜随意抛洒在桌上、地上,食堂有同学参加管理,每月公布账目,如有结余,月底就加餐(打牙祭),添一两份菜,如肉圆、回锅肉、红烧鱼块。大家吃得高高兴兴。宿舍的房间不上锁,清洗的衣服晾晒在院子里,都没有失窃和丢失现象。宿舍附近有一排用木板或铁皮搭起来的小吃店,向同学出售油条、烧饼、面条和花生米、糖果等。很少有人到饭店、酒楼大吃大喝,更没有酗酒吵闹的。只有个别同学不认真学习,早晨睡懒觉,晚饭后,穿上新衣服到外面剧场看戏,到半夜才回宿舍。我们同宿舍的就有这样一位同学。据说,后来他被校方劝令退学了。
护校应变迎接解放
    历次学生运动,母校师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力军。1947年由中央大学发起的“五二O”爱国民主运动,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以后,母校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积极开展护校应变的活动。理工科的同学动员大家检测血型,以备同学受伤时输血抢救之用。当时测出我是O型血。对学生宿舍的安全作了安排,每天夜晚有同学分组携带铜锣和竹筒轮流巡逻,如果发现情况异常,就鸣锣示警,让大家及时警觉有所准备;如果没有情况,就敲打竹筒,表示平安无事。各宿舍的楼道和楼梯上,设置一些障碍物。住底层房间的同学暂时搬到楼上房间住。可能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则暂时隐蔽或转移。1949年4月下旬,党中央一声令下,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于4月30日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母校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杨云渠)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