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笔留诗味自醇
――中大校友梁璆的诗词人生
梁璆(1913·11·3-2005·10·6)字颂笙,又字庸生,福建闽候人。1939年中央大学国学系毕业,1941年与近代著名革命家徐自华的侄儿徐益藩结为连理。他们饱含爱国热情,学习成绩优秀且酷爱古典诗词,当年都是中大学生诗社“潜社”的骨干。1956年徐益藩不幸因病早逝,她带着未成年的子女奉调来到连云港古城海州,任教于海州师范学校。祸不单行,1957年梁璆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不公正待遇廿余年,直至七十年代末才获彻底平反。她一生虽经历坎坷,但仍兢兢业业从事教育事业,并以诗为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并于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梁璆于1936年由北京贝满女中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当时中国文学系聚集了众多国内一流的国学大师,如黄侃、吴梅、胡翔冬、胡小石等等,系里还有一个声名远播的学生诗社“潜社”(取“潜心学术”、“诗贵深潜”之意),由吴梅先生亲自组织指导。吴梅先生开设“词学通论”、“曲学通论”、“词选”等课,梁璆选听一课不落。吴梅先生讲课必携长笛一支,边讲边唱,时复吹奏,潇洒飘逸,学生无不为之倾倒。潜社社员先后达70多人,作品辑印《潜社汇刊》20余集。“东风吹柳不胜情,立中庭,等清明。把笔芸窗,自起听流莺。此刻故人应忆我,关塞远,一般愁,两地萦。”这是梁璆1936年的入社诗作,缠绵婉约,清明动人。
徐益藩是辛亥革命志士徐自华的侄儿。徐自华是南社著名女诗人,与柳亚子、陈去病等为挚友,曾被聘为浔溪女校校长。“鉴湖女侠”秋瑾1906年自日返国后徐聘其为教习,二人互许为知己,多有酬唱。后在秋瑾熏陶、帮助下,徐自华参加了光复会和同盟会。秋瑾英勇就义后,徐自华冒着生命危险,深夜秉炬入深山探寻其遗体,葬于西湖畔岳王坟侧。徐自华诗集《听竹楼诗稿》及《续编》原稿交徐益藩,徐益藩广为收集其后期作品并作编年,抄本深受喜爱,广为流传。徐益藩作为潜社骨干,多次将社友诗词结集出版。吴梅先生在《潜社词续刊?序》中写道:“丙子之春,上痒诸生徐益藩等庚续潜社,余欣喜无量”。1938年底吴梅先生在桂林写了《与中央大学国学系诸同学书》,也曾寄给程千帆夫妇和徐益藩夫妇,可惜原件、抄件均毁于十年浩劫。程千帆先生在一篇追忆老师的文章还专门提到此事,并深为惋惜地说:“同门徐益藩、梁璆夫妇曾录有副本。益藩先生虽殁,梁璆夫人还健在,希望她能将这些有关瞿安老师生平的材料公布出来,如果没有遗失的话。”
徐益藩、梁璆夫妇在以后的生活中相敬如宾、琴瑟唱和,可惜建国后不久徐益藩因肺疾早逝,梁璆万分沉痛,曾赋诗多首。“九死为君事可哀,君身一死梦难回。千排万掩如山恨,迭迭重重往复来”,恨不能随夫而去,至今读之令人泪下。
中大毕业之后,梁璆曾先后执教于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南师附中,后支援苏北来到连云港市海州师范任教。她怀着丧夫之深痛,带最小的女儿从省会来到苏北小城,“飘零身世欲何归!自涤肝肠藉冷辉。稚女绕庭索母急,对人涕泪不轻挥”。繁忙的教学,不绝的运动、会议,使她暂时忘却内心伤痛。然而时隔不久,灾难再次降临,全国反右运动逐步开展,梁璆因社会关系复杂被列入右派行列。梁璆自幼父母早逝,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哥梁敬淳在台湾身居要职,梁璆诗中被人找到一句“夜夜梦东南”(思念福建老家),这就成了右派。她为此吃了很多苦,不能不感叹世情难料,“卅年未学是逢迎,老去尤难谙世情。已是读书天记性,何妨懒散过余生。”文革中,因农村缺少右派,向学校“借”右派批斗。一次在城郊赵庄,恰是她儿子徐积宏插队之所,见到母亲被围在人群中批斗,徐积宏泪水夺眶而出……但在梁璆的诗句中几乎看不到苦难的场面,“万绿夜中深,南风吹我心。倚门独对月,意想抚清吟”;“夜夜窗前看月明,海州城绕客魂清。影随孤雁云中小,思逐长风万里行。乡梦无凭潮讯落,童心有迹水纹平。诗书须是从头读,只恐寒霜贴鬓生。”(《海州秋夜吟思》)这些作于50年代末的诗句,透露了她的内心童稚般的纯真和平静。正是古典诗词的陶冶,支撑着她未被生活的磨难压倒。
1978年,中央决定对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全部平反。梁璆是从收音机里得知自己生命春天的来临:著名华人科学家林家翘及夫人归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同志接见,自己的侄女婿从美国回来了,落实政策的日子不会远了。这时,远在纽约的二歌梁敬淳也来信并附诗问候:“卅戴心痕七字诗,可堪偷活话居夷。玉门度遍春风柳,老柳伤春度恐迟。”梁璆兴奋地当即回诗报告平安:“三十余年秋月圆,中华隔海望团圆。东方日出西方落,但转流光不转年。”梁?G晚年的照片上,她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平和的笑容。她好似恢复了青春,全身心投入工作。学校秋季运动会,70岁的梁璆先生在师生欢呼声中,参加百米抱球赛跑,并在留影边题诗:“中华崛起要争强,展看鸿图锻炼忙。老妪未甘输一着,带头奋力向前方。”学生成立了“流萤文学社”,请敬爱的梁老作指导,梁璆非常高兴,似乎又回到中央大学“潜社”岁月,兴之所至又出现创作高产期,“梅蕊一枝报早春,校园佳色更添新。文情诗意联翩涌,谱入弦歌乐育人。”在她的辅导下,校园谱诗蔚然成风,“流萤”社编印的小报供不应求。
梁璆毕生与诗词结缘,笔耕不辍。晚年又参加江苏省诗词协会,被聘任连云港市诗词楹联协会顾问。作品在海内外报刊发表百余首,九十高龄之际,集生平创作之精华三百余首汇编成《颂笙诗词集》,远近流布。梁老生平的最后几年中,退休于海州医院的儿子徐积宏一直守候在老人身边,女儿们也年年远道回来看望,南大校友、同事、诗友们也不时登门嘘寒问暖。受母亲熏陶,儿子也爱上了古典诗词,现任市诗词楹联协会理事,参与创编《海州诗讯》,梁老任首席顾问,直至无疾而终、回归自然……
为追忆老学长梁璆女士的诗词人生,仅以其诗作一首作结:《春日偶成》:
岁月催人不觉老,丹心咏颂纪元新。
东风送暖春长在,秃笔留诗味自醇。
(高熙胜 程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