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海内外校友的新年贺信
亲爱的海内外校友:
值此2006年元旦暨新春来临之际,请允许我们借《南大校友通讯》一角向大家拜年,祝海内外的南大校友们新年快乐、万事顺遂!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感到十分激动和自豪,过去的一年中,在党委的领导下,在南大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全校师生员工遵循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已全面展开,十五“211工程”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校内专家组对“211工程”各项目的验收目前业已完成,同时,在第十次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评选中,我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再次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在文科和工科方面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为今后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案,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我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并有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迄今为止,我校已有2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称号,另外,连续多年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也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学生先后荣获国际英语演讲比赛总冠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冠军等各级各类重大奖项,并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3项,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5项,总分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队伍建设方面,2005年我校新增中科院院士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目前,全校共有两院院士30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5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另有9人入选国家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目前全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高达51%,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科技工作方面,我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2005年度科技奖励中再获丰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其中一等奖数目名列全国高校第二,SCI论文被引率继续位居全国前茅,2005年上半年,我校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也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为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以及相关学科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在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区域联合,推进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全面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与无锡市、苏州市、镇江市等一批江苏省重点城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而我校作为第一技术依托单位与企业共同获得了5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的资助,资助额达4130万元;在文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全校文科工作会议,出台了《南京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明确了人文社会学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重点,2005年我校文科还获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在集成优势、承担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文科第一个“学科特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在2005年成立,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我校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和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国际交流方面,2005年我校进一步拓宽了与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渠道,并与东京大学、法国巴黎十二大等校共同探索了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深化交流、密切合作的新模式,同时,我校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于今年正式签订协议,中美中心将从2006年起联合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两校共同授予学位,将双方的合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以上探索和举措,都将大大提升我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回顾过去,喜讯连连的2005年让所有南大人欢欣鼓舞,展望未来,即将来临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充满希望、也同样充满挑战!南京大学的每一个成绩和进步都是历代南大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也离不开广大海内外校友对母校的关心与支持,南京大学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校内校外全体南大人的骄傲,牵动着四面八方所有南大人的心!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们衷心希望海内外广大校友能一如既往地关心、理解和支持母校的工作,为把我校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大学校长 蒋树声
南京大学校友总会会长 韩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