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奇人趣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7-09浏览次数:1247

李瑞清奇人趣事

诗书画皆造诣很高

    李瑞清(1867-1920)江西临川人。父亲名必昌(荣禄),在湖南当官三十年,因此他生长和读书都在湖南,从小就受长沙学官余祚馨的喜爱,先以长女许配给他,但受聘以后突然死了;又以六女嫁给他,没有成婚又先逝世;继又配七女梅贞,结婚三四年又死了。他29岁中进士,同榜状元是骆成骧。梅贞死时他已是进士,因妻死两继,都是亡妻的妹子,又因她们的名字都有一个梅字,于是发誓终身不再娶。他的字本来叫仲麟,从此以后改字为阿梅、梅痴、梅?Q(庵),号梅花?Q主,用志隐痛,不忘三位夫人。他没有子女,跟他生活的一些子女,都是他兄弟的。
    李瑞清国学根底深厚,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诗宗从汉魏,下涉陶谢;所画的山水,疏澹冲远,很有云林寒荒冷逸的趣味;书法更是各体都能,尤其喜好篆隶,无不苍劲具有古风。他也赞同改革教育,同意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方针,因此1905年到1912年做了7年两江师范学堂的监督(即校长),且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不少人才。文学家胡小石、科学家秉志、画家吕凤子等,那时都是他的学生。
    李瑞清和曾熙(农髯)同年,且相交莫逆,同以诗、书、画名重一时,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张大千,21岁时从日本留学归来,在上海先拜曾熙为师,后来由曾熙介绍,于1919年又拜李瑞清为师,张大千后来成为大师级人物,受李瑞清的指点极多。

矢死不屈光明磊落

    在这以后他是满清政府江宁最后一任藩司,这是一个管民政、财政的官。宣统三年武昌革命军兴起,江苏独立,拥巡抚程德全为都督,九月苏、浙、沪军政府攻打江宁,官吏都潜逃光了,只有李瑞清一人独留不走,仍率领学生照常上课,他自己穿满清的官服,拥着大印照常办公,镇江都督林述庆(颂宁),要派兵去抓他,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一只手枪就够了,不然,千万人我也不怕!”表现了矢死不屈的硬骨头作风。
    不久,他原来的顶头上司,江苏都督程德全到来,要挽留他,他决心不当新朝的官,军民也不忍加害他,让他自由离去。

    李瑞清在离去前,不愿混水摸鱼,表现得光明磊落,他召集地方士绅到来,打开藩库存银子二十七万多两,用公文列明数目点交,一文也不取,走的时候,把自己平时所乘的马车卖了,作为路费,这和满清其他地方的官吏,盗走库银,揣带大印逃跑的情形成为强烈的对比。
    他临行前留了一封信,交给当时江苏财政副整理官,番禺人王长信(建组),请他转给程德全,开始几句是:“瑞清顿首死罪死罪,致书于雪楼中丞都督阁下”,信中写道:“奉命署理藩司至今,已将库款缮册移交清楚等等,愿中丞善事新国,瑞清勘破世事,从此为黄冠,披发入山矣。”
    王长信看了这信中有讥讽程德全的话,怕有不好,所以一直没有递出,保存六七年,到民国七年李瑞清在上海卖字,已很出名,这封信才流出去,一名古董商人哈少甫得到,他把这封信装裱成册页,遍求名人题咏。
    郑孝胥(一八六0--一九三八年,曾任驻日外交官,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长等)题诗,有“乞命贼庭等儿戏,顿首死罪尤费辞”两句。后来很巧又给程德全看到了,他题了一绝,写在邓诗的后面:
中丞印已付泥沙,布政逍遥海上槎;
多少逋臣称遗老,孤忠只许玉梅花。
    诗中的中丞是指湖南巡抚余诚格,辛亥革命军到时弃印潜逃,布政就是指邓孝胥,那时他担任湖南藩司,也是在革命军起义时,溜到上海充当遗老。李瑞清曾自署玉梅花庵主,程德全因此以孤忠称许他。

食量奇大喜吃螃蟹
卖字维生颇有名气

    李瑞清的食量很大,也很出名,而且喜欢吃肉,他家做的红烧肉,半斤一块,约有手掌那么大。有一天张大千陪他吃饭,李瑞清一块又一块的夹给了他,因为是长者给的,礼貌上不敢推辞,只好忍着硬吃下去,那一顿饭,竟吃了三大块红烧肉,张大千事后对人说:“李老师那顿饭真不好消受啊!”
    李瑞清一个人可以吃一桌酒席,还盘盘都空,凡请他吃饭的熟朋友都知道,他在酒席之后,还要特别为他准备两只烧鸭子,给他一个人再吃,不然他就吃不饱。
    此外,他特别喜欢吃螃蟹,且一次要吃很多,所以艺林中人叫他“李百蟹”。张大千透露:“实际上还不止此数,有一次昆山一位朋友送他螃蟹三百只,李老师两天就吃完了,不仅吃蟹肉蟹黄,甚至连脚爪子里面的肉,都掏来吃得干干净净。”
    1912年2月12日,满清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不仕新国的遗老李瑞清、曾熙等隐居上海,李改穿道士服,自称清道人,人家都叫他李道士,他家里有数十人,又住在偏僻地区,穷的时候,没有米煮饭,他的学生们见到这种情形,心有不忍,大家捐钱给他生活,他深感不安,于是以卖字维生,在当时颇有名气。
    他的好友曾熙当时也在卖字,两人名气相若,但李写北碑,而曾则自号南宗,不愿和李走同一条路,正如恽南田不画山水专攻花卉,以便让王石谷独步一样的用意。
    曾熙的卖字生意,最初不怎么好,有一回李问曾润笔收入怎样?曾回答说:“上海人对我的字,似乎没有对你的那样受欢迎。甚至还说不如天台山农那样会抖呢!”
    李瑞清说:“他们喜欢抖,你就抖一抖嘛!”曾熙苦笑说:“我也想抖一抖,但总是抖不出来呀!”
    后来李对曾多方推崇,沈曾植也为他大力宣扬,曾的卖字生意日渐好转,各方来求写的便多起来,李过世后,他又兼写北碑,这时候合南北书体于一手,作品更受好评,当然收入也就更丰盛了。

黑道勒索倒贴三百

    李瑞清在上海卖字期间,因为名气很大,引起了黑道的觊觎,有一批名叫维良会的歹徒,写了两封恐吓信给他,要勒索三百元,并指明要汇丰银行的钞票。他连续接到两封恐吓信以后,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回信,放在指定的地点。
    这封信是文言文,是这么说的:
    “来书诵悉。贫道伤心人也!辛亥国变,求死不得,飘泊海上,鬻书偷活。寒家几四十人,恃贫道一管以食,六年以来,困顿极矣!昨接贵会来书,嘱贫道备汇丰银行票三百,以助贵会,此说误矣。贫道鬻书人也,非有多数之钱储之筐笥也,有一日而得数元,数日而不得一元。此种营业,除非平静市面好,然后人才思及此装饰品,非野鸡之能到处拉人也。近日银根紧急,十余日来,无一元之收入,自顾不暇,何能为贵会之助。俗语云:‘有钱钱当,无钱命当’,且人之乐生,必有后来之希望,贫道无妻、无妾、无子女,所有之子女,皆兄弟之子女,或孤儿寡妇而已。吾友吴剑秋云:‘道人无妻妾之奉,而有家室之累。’盖实情也。两得手书,故此掬诚相告,请贵会切实调查,如有谎言,手枪炸弹,引领甘受,而无悔焉……”
    歹徒们接到这封信,看过以后甚为感动,不但不再向他勒索,反而表示义气,倒送三百元给李瑞清道人维持家用,他也不便退还,只好受之有愧,却之不恭了。

自称道人聊以自娱

    一个人有了名气,各方面都希望借他的大名沾点光,以抬高身价,增加气势。上海的道士们想组织中国道教会,请李瑞清作为发起人,正是这个用意。
    李瑞清虽然自称为清道人。但并非真正的道士,他的意思是忠于满清,清朝被推翻以后不再做官,如此而已。所以他不愿被人利用他的大名作为道教会的发起人,也写了一封情辞甚美的信,表示婉辞,还兼有说教的意味,这封信原文如下:
    “静虚、涵光、应广诸公法鉴:忽辱手教,不以瑞清为不肖,引为同道,并赐以道号,但有惶悚。瑞清尘俗人也,非欲求金丹、慕长生,思轻举也,辛亥国变,刀斧余生,伏处海滨,以求苟活。寒家三四十人,赖以为生,亡国罪人,不入地狱,便以为幸,尚有何面目谈大道乐神仙乎?其云道人者,不过如明之大涤子,自称石涛和尚,假道号聊以自娱耳。以名瑞清,故自号清道人。”
    “又来函云:公等欲立中国道教会,欲命瑞清为发起人,则非所愿也。又命清捐资,义宜乐助;然瑞清虽出世,未能出家。太史公曰:‘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此道家宗旨,故道贵自卫,无事求助于世,况当此举世混浊,豺狼遍地,诸会林立者,无非争权利耳,非但瑞清不肯为,更望诸道长勿以清净之身,而与此汶汶者相浮沉也。”

(汪清澄)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