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中国画 情系六十载――悼念中大附中董德?a校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7-09浏览次数:1253


一幅中国画  情系六十载
――谨以此文悼念中大附中董德?a校长

     董德?a教授,1902年生于江苏阜宁县,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解放前曾在中央大学等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央大学附中沙校(沙坪坝)校长;解放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军事学院等院校任教授和行政工作。1978年退休,2005年1月2日在北京逝世。
    在百岁老校友,前中大附中校长董德?a老人的卧室里,有一对单人沙发,这是老人休息和会友的地方,在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方,悬挂着一幅已经发黄变色的中国画条幅。这幅画已伴随着老人60余载岁月,可见老人对它的珍爱。赠画的作者是现已88岁的中央大学艺术系老校友,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谭勇教授。
    这幅中国画,一片暮秋景色。一株老树,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树干班驳皱裂,树桠上孳生出丛丛杂乱的枝杈。树下一位川北妇人,头扎白汗巾,手持竹耙,背着大半篓枯叶,蹒跚而归。树梢上的天际,还有几只寒雁,不知飞向何方。真乃一片萧杀凄凉景色。由于画家具有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美学底蕴,所以将画面表现得笔墨流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作者用淡墨泼洒,用粗放的笔触表现树干的苍老;用浓墨和中锋勾勒树桠上的枝杈,像在寒风中挣扎。那树下的老妇,画家用工细的笔法勾勒敷染,表现出老妇人拖着病弱饥寒的身躯,靠着收集枯叶残枝,生火做饭,在幕色中艰难地行走着。画中的人物不大,却形态准确生动,十分感人。这是画家对四川人民贫困生活的写照;也是对抗战时期后方人民凄风苦雨岁月的记录。它当然引起董老的共鸣和珍爱。
    我是在2002年1月26日见到这幅画的。那天,我随中大北京校友会的王竹琴学长和中大附中校友会的萧穆、章嘉民、孙金浩等校友,前去祝贺董老百岁华诞。在董老的起居室交谈时,谈到了当时中大艺术系青年教授谭勇到附中兼课的情景。董老就介绍了挂在墙上的这幅画。他说这幅画是谭勇送给他的,画中的那棵老树就生长在去附中的路上转角处,一个坡坡上,画中的老妇确有其人。谭老师是对她写生后创作的,十分准确。从董老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他对老友和往事的眷恋。
    同年的5月,我去南京参加江苏十校同贺百年校庆活动时,见到了谭勇老师。我向他介绍了董校长的近况和他赠送给董老的中国画。谭老师思索了很久,还看了我为他勾画的大致的构图,他也想不起了。可见是年代太久远,已经淡忘了。临时别,他嘱咐我有机会时把那幅画拍个照片寄给他。让他能重睹旧作,回忆往事。回京后,听说董老家正在忙于搬迁新居,就拖延下来了。
    2004年9月下旬,得知谭勇老师即将来京度假,访友的消息。我便通知了董校长的女儿董陶,并提出去他家看望董老和翻拍谭老师的赠画。9月25日,我来到了他们的新居,见到了已经是102岁高龄的董老,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只是行走不便,需人搀扶。在问候和交谈之后,老人非常愉快。董陶介绍说他父亲还在看书写字,近日还就谭老师的中国画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后非常惊喜!在老人的引领下,来到了他的卧室。董陶在老人的书课上,打开了一个笔记本,找出了《七古?题谭勇画》的诗作。我们诵读后,由董陶抄录了下来,还请老人在抄件上签了名,这是多么珍贵的诗篇,多么珍贵的签名!董老的诗作如下:
    “七古   题谭勇画
    槐叶满筐作火柴,每晨扫叶按时来。
    四川老妇谈艰苦,回忆当时慨满怀。
    注:下午因赏谭勇画,那时我在中央大学任教,并兼附中沙校的校长,谭勇是大学讲师。
                                                 2004?9?10”  
    9月28日,谭勇老师抵京。附中的校友们举行了欢迎聚会。在会上,我把翻拍的照片和董老的诗作一并交给了谭勇老师,他看了后十分惊喜,十分感慨,连连点头、沉思,我想他一定思绪万千,尽在不言中了。在座的校友们也纷纷传看了,都十分赞赏二位老人的作品和他们的友谊。这个传奇般的经历,让大家感叹不已。
    9月30日,谭老师在行程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于下午五时许,冒雨来到了董校长家拜访,在董老的卧室里,分手六十余载的老友相见了,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以充满着喜悦与感慨的心情交谈着、问候着;为在漫长的别离后,今日匆匆相见而欢乐、兴奋。他们谈了很多,谈到了当年共事的情景;谈到了画中的风景和人物。分手前,谭老师将载有评价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论文的刊物赠送给董老。这真是一次历史性的,永远难忘的会见。“一幅中国画,情系六十载”,将永远为人们传颂!
    就在这次会见的三个月后,2005年1月2日下午8时42分,我们敬爱的董德?a老校友、老校长,因病不幸辞世,离开了人间,终年103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悲痛万分。1月6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追悼会,大家沉痛地悼念了这位伟大的老人!

(刘承汉)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