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记著名社会学家童星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1-06浏览次数:1354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记著名社会学家童星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与对策。迄今为止,专著或主编著作7本,主编或参编教材15本,发表重要中文期刊论文9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江苏省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童星194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自幼酷爱学习,数学很好,他的理想是进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学习。高二那年,正当踌躇满志的他被破格参加高考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被下放到农村插队。10年的知青生活并未让他放弃自己的理想,1977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江苏省文科状元,进入南京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胡福明和孙伯??先生学习哲学。1992年,他成为社会学教授,并且成为我国社会学研究的知名教授。

青灯素笺  修身治学

    童星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划为两部分,1986年以前属于哲学,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凭着对认识论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深刻洞见,在哲学界树立了自己的影响。1985年,他提出了“真理是一元多个”的学术观点,在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中,再次引起重大反响。此外,他对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研究也在国内哲学界获得很高的评价,被当年的《新华文摘》刊载。他认为二者在不同的层面应有不同关系,就主体而言,有群体认识论、个体认识论;就对象而言,有宇观认识论、宏观认识论、微观认识论,我们现在的认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际上是宏观的群体的认识论。他还是国内第一个系统提出“三个文明”的学者,早在1984年,他就提出了制度文明的概念。他认为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成果,制度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倡导的政治文明,其思想的预见性由此可观。
    1986年以后,童星开始进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988年他阐述了关于社会改革的学说,认为改革不能一味放权,而要适度控制,这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有些格格不入,直到1990年这项研究成果才被外界接受,并获得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今,社会改革控制论的思想早已被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和我国的成功经验一一验证,今天所进行的治理整顿、软着陆、宏观调控,其思想实质就是对改革进行适度控制。由哲学到社会学,童星游刃有余,很快就成为国内著名的社会学家,先后主持了“中国社会控制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规范建设”、“社会转型期城乡贫困标准线的测定”、“网络对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等一批国家级课题,相继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一系列奖励。尤其是他所带领的社会问题研究迅速在国内形成特色,入选教育部推荐的全国“十五”教材建设规划。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童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潜心投入,白天教学,晚上写书,二十年如一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后来担任了一些行政职务,在家时间少了,回家后更是看书、批阅文章到深夜。近几年,儿子为了他的健康,每到周末就“逼迫”他放下手头上没完没了的文章,“后来经过妥协,我每周六看一部外国电影和一场足球”,讲到这里,童星笑了,看得出他有一个幸福的家。
    学问上敢为人先,不追求时尚,不急功近利,以严谨朴实的学风潜心治学,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视社会。青灯素笺,修身治学,文如其人,正是眼前这位学者的本色写照。

谆谆师道  谦谦长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童星不仅是位好学者,还是位好老师,走出师门的学生都这样感慨。每年,他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从选题到结构,从行文到标点,他都手把手教给学生。学生们拿到修改过的论文的第一感觉是感动,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他的批阅。正是这种认真精神的言传身教,才有今天的桃李芬芳。从教以来,童星先后培养了25名博士,近50名硕士,已经当上教授的有11人,具有博导资格的也已有2人。他因在教学上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即便如此,他还常说自己只是过渡性人物,未来的中国的学术将是年轻人的天下,他经常这样勉励学生,一要追踪国际前沿,二要挖掘本土材料,三要运用国际性语言(英语)来表达。不光是这样说,他还是这样做的,他总是甘当人梯,很乐意看到年轻人站到学术一线。
    童星对课堂情有独钟,他常说“我喜欢上课”,凡是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即使是本科生课程,他都认真准备,精心制作PowerPoint课件,每堂课就是一次精彩的讲座。童星的课在南大很有名,他领衔的硕士通修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很受学生欢迎,以至许多学生去了国内其他著名高校后,都很怀念在南大能听到这么好的政治课。他的另一门硕士课程《社会问题》在学生中也很有影响,每年选修的学生特别多,课堂讨论时气氛十分热烈,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他备感欣慰,常常语重心长的说:“我不希望你们成为纯粹的批判者,要看到希望,社会总是会越来越好的”,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溢于言表。
    童星为人谦和,没有架子,虽然担任了研究生院副院长和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行政职务,也依然平易近人。他早期的学生回忆道:“那时的童老师还住在南园,经常带我们回家给我们改善伙食,大家就围坐在煤炉前,虽然条件比较艰苦,可是大家都觉得心里很温暖。”记得有一次童星去浦口校区给本科生开讲座,题目为“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学生反响很热烈,走道都站满了人,他讲得十分投入,以至学生们完全被他的激情所吸引,旁边一位十分专注的学生突然说了句:“童星老师真是一位可爱的老头”,能够让年轻的心如此亲近,在后辈的眼里,他就是这样一位谦谦长者。

认真做事  平淡做人

    童星常说“他能够从田里洗脚上来读书已经很奢侈了,所以特别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会认认真真、尽心尽职的做工作。”不管是他的同事下属,还是学生,对这句话的感受都特别深。和他共过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童星喜欢实干,不喜欢空谈,工作效率极高,行色匆匆而从容不迫,和他共事特别轻松,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东西。他对于具体操作层面了解如同大局一样清晰,马马虎虎做事在他那很难蒙混过关。有一次,他的学生在一篇论文中引用了一些数据,他觉得其中一个不准确,让学生复查,果然是错的。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正是凭着这股专注与认真,才使他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管理,都成绩斐然。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按照一般人的说法,童星头顶的光环可谓“星”光闪耀,可他本人对此却很平淡,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学者,老老实实做好学问,尽心尽力指导学生才是自己最乐意干的事情。
    作为“老三届”,77级的大学生,童星觉得相对于党和国家的培养,他自己做出的成绩太少,常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政策,自己或许还是在农村,可能还要依靠力气大小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对于生活,他知足常乐。
    从插队知青到大学教授,童星也未曾想到,其间起落非自己所能控制,但认真做事,平淡做人一直是他坚持的信条。
    为学、为师、为人,求真、求仁、求实,正是对这位令人起敬的学者学术人生的简单概括。(张海波)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