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敢为人先的学者――记构造地质学家徐杰研究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1-06浏览次数:1062


一位敢为人先的学者
――记构造地质学家徐杰研究员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大地震。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这使我国的地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地震预测的重要性和地震预测问题的复杂性,同时我国相关的地震学研究、地震构造,以及工程地震学等方面的研究得以蓬勃发展。80年代华北地区地震构造研究的重大发现,不仅是发震构造认识的突破,而且为大震构造研究指出了新方向。这一发现人就是当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徐杰。
    徐杰是江苏省通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震地质》杂志编委,中国海洋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他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1978年师从马杏垣和马宗晋二位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6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他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地震构造、新构造和工程地震等研究,主持和参加过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地震局重大科技项目和各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石油部门的科技攻关项目、“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等的有关课题,以及辽河等油田的重要科研课题等共50多个,此外还有水电部等的工程地震项目30多个,如:“华北地区新生地震构造带和区域地震构造格局研究”、“我国大陆强震构造分类及其运用于危险区划的研究”等。至今发表科学论文110余篇,其中30多篇以第一作者刊于核心刊物,出版专著(合作)2部;编写各种主要科研报告70多份。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次,以及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和三等奖2次,已培养2名硕士和1名博士,在学术上取得众多具有重要(大)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
    1.在西南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中作出特殊贡献
    地震烈度区划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地震最大破坏程度(烈度)的分布。70年代国家地震局选择四川西昌――渡口地区为试验场,组织7个单位近40名有关科技人员开展地震基本烈度区划综合研究。徐杰是领导小组成员。在3年会战工作的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使地震烈度区划的工作陷入困境,徐杰被举荐收拾残局,并主持编写了3年会战最终的综合研究报告。这为我国地震烈度区划的研究,提供了工作路线及地震烈度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也为川滇地区工程建设的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在1973年的工作总结会上他首先提出了西南地区新生代南东――北西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川滇菱形块体向东南
错动的新见解。
    2.华北地区发震构造认识的突破及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提出和研究
    地震通常是地壳岩层断裂及其突发破裂错动而产生的振动效应,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发震构造就是孕育和发生地震的断裂构造,是地震地质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华北是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从1966年邢台地震起,许多研究者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构造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认为地壳上部新生代发育的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是发震构造,到80年代中期这几乎已成定论。
    1983年-1986年,徐杰在二位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博士论文工作,在深入研究华北平原区盆地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邢台、唐山和渤海等大震区重点剖析,得出大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壳上部的正断裂和断陷盆地,而是其下边的高角度走滑断裂。他冒着与导师观点分歧而要被取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的危险,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是对发震构造传统认识的否定,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后来终于为一系列新的探测研究结果证实而被地震界承认。华北地区地震构造研究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发震构造认识的突破,
而且为大震构造研究指出了不能再局限于地面地质和地壳浅层,必须开展深部构造探测和深浅构造关系研究的新方向,使地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十年来,在马杏垣、丁国瑜、马宗晋、马瑾和邓起东等院士,以及张裕明、汪一鹏和张培震等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徐杰和他的合作者们对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的盆地构造、震源构造、新生代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地震构造带可分继承和新生两种类型,既有利用先存断裂继续活动和发育的地震构造带,亦有不受先存断裂控制而新产生的地震构造带。徐杰不仅提出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概念,探索了一些研究方法,还揭示出唐山-磁县、腾冲-耿马-澜沧等几条新生地震构造带,重建了华北地区完整的地震构造格局,发
表了“唐山-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等10多篇论文。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提出和研究是对我国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个重大贡献。
    近几年在马宗晋院士指导下,徐杰通过对新近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火山和玄武岩、幔源气田(藏)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赤峰-海城、张家口-蓬莱、巴东-泉州-台湾等7条北西向左旋走滑性质的地壳破裂带,其中大部分为新生构造带;它们对火山和地震活动、北西向断裂带与北东向活动断裂带构成我国大陆东部地壳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此成果已日益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这对我国东部新构造和地震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地质灾害等研究将会有重大影响。
    3.揭示出我国大陆地区多种类型的盆-山构造耦合特征
    通过地学大断面及我国渤海湾、松辽、四川、塔里木、准噶尔等7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的编制和研究,徐杰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多种类型的盆-山构造耦合特征。对认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的基本轮廓和探讨其形成机制有重要参考意义。
    4.探索出一套预测油气盆地构造应力场和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
    徐杰先后通过对9个有关含油气盆地构造应力场和储层裂缝发育特征等研究课题的实施,逐渐探索出一套预测含油气地层裂缝发育特征的工作路线和研究方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其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选择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
    徐杰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就,皆来源于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事的态度和拼搏探索的精神。他在读博期间与导师马杏垣院士曾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引发了3年的争执,后来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两人前嫌尽释,成为马院士的得力助手。
    徐杰仍在不断地开拓前进,他和地质所的陈国光、高祥林等7名科研工作者承担的“大民屯凹陷潜山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课题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课题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持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十二项课题之一。
    徐杰和课题组成员一起认真分析了攻关目标,总结出一套基于地质构造及其应力状态分析和原岩“原位”围压条件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从构造应力场入手,通过有限元计算预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确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并两次赴辽河油田收集资料,虚心向油田的专家请教。经过近两年的认真研究完成了研究报告。
    2003年9月在江苏无锡市召开课题成果验收会。评审专家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完成的课题研究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此报告基础性工作扎实,资料翔实可信,研究思路新颖,研究方法系统、合理可行,具有创新性;对盆地构造分析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新认识,划分的潜山裂缝发育带及其有利于油气成藏的区段,对大民屯凹陷油气勘探和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指出这是一份很好的研究报告。最近徐杰正致力于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的课题)和一些工程场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
(郑华坤  范兴川)

      本文原载2004年7月29日《科技日报》第11版,本刊略有删节。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