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学生
离开大学校园十几个春秋了,但总感到自己脱不了学生味,许多人也都说觉得我身上有股书生气。我想,我对知识的追求,我的朝气,我的诗情,我的平和,以及有时的拘谨偶尔的忘形,这种种的情性,都源自我原初的、也是永远的身份――学生。
喜欢自己是个学生,也愿意永远当个学生。所以,尽管有来自职业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纷扰,却总改不了爱书、看书的习惯。喜欢逛遍书城的满足感,喜欢和贝塔斯曼永不间断的亲切联系。或是在早晨上班前,或是在午饭后,就利用那么一小段时间读几页书,便像吮吸了新鲜的空气、饮用了纯净的泉水那么舒适。更改不掉的是,每晚睡前,必要开一盏床灯倚枕夜读,这是我保持“学生”角色、保持和大学精神联系的方式。那时,仿佛又回到秉烛或打手电的学生时代,柔和的灯光、轻扬的窗纱把我和喧嚣迷离的红尘隔开,心便在这沉醉的夜中归于恬静。
喜欢自己是个学生,也愿意永远当个学生。所以对大学校园格外钟情。阳光明媚的日子,到母校的林阴道上走走,到北大楼的草坪上坐坐,便会有时光凝固的感觉,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心灵困惑之时,独步校园,感受着母校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人文气息,仰望着母校悠远苍茫、沉雄深邃的历史天空,便会得到警醒和力量,我就会想起,自己是从汉口路22号出发的,不应也不能沉沦。母校离得远,不能常去。然我的住处离另一所大学很近,我也会常常在黄昏时分或晚饭后去散步,得到的是同样的静谧和安详。因为,即便建筑
迥异,专业有别,规模不同,但大学的精神是相通的,都是教给人以精神和人格的独立,都是塑造人的灵魂。我便在这样惬意的漫步中,重温着大学的精神,强化着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知。
“学生”的情性,既可以在同学的聚会中酣畅地表现,又可以在欢乐的相聚中更深地铸造。这么多年来,同学们有过许多次聚会。不管是多少年未见,相见时不会有任何隔阂,不会有一分一秒的不适期,那种无间的感觉就像仍然天天在一起。不管官当得多大,不管钱挣得多多,大家在一起仍然是嘻嘻哈哈、口无遮拦,叫着昵称,喊着绰号。所有的社会角色,所有的顾忌踌躇,在同学面前都自动地消散了。曾经有同学说我:你都40岁的人,怎么到现在还像在学校时那样说说笑笑,一点不严肃,真是本性难改!我想,这本性便是学生独有的情性吧。
因为自己永远是学生,所以,尽管工作岗位不停地变动,角色不停地变换,但至今不喜矫揉造作,不学阿谀奉承,不愿见利忘义,不好阳奉阴违,不会知恩不报,不想掩饰好恶。如果会因为这一切而“吃亏”,那么,我愿意。
因为自己永远是学生,所以,总是尽量参加母校组织的活动。今夏,当得知我的母系南大中文系要举行建系90周年庆祝活动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因为我又有了一次真真切切做学生的机会,可以到母校再一次面聆老师们的教诲。
10月16日那天,我早早地便来到了母校。草坪上、树丛中、小路上大声读着外语的学子,当然会以为悠闲踱步的我是个萧散过客。孰知我是在对过往的一切慢慢温习,细细思量,我心中升腾起的,是如他们一般的青春情愫啊!坐在礼堂的两个小时里,我就像是21年前坐在这里的新生,感受着一种清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如此虔诚的,又何止是我?那些白发苍苍的系友们,是以班为单位来参加系庆的,他们和在读的年轻学生们一样,端坐在礼堂里,重温做学生的岁月。当董健教授说到要塑造大学精神,为全社会的精神和人格独立作出我们的贡献时,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许多高举过白发的双手。不再风华正茂的他们,不正还保持着青春的热力,在这里体会着学生的激昂、学生的忘情吗?
真的,喜欢永远做一个学生,喜欢源自“学生”的所有的所有的情性――学生的豪情,学生的童真,学生的渴求,学生的淡泊,学生的羞涩,学生的矜持,学生的忘形……学生的一颗永远不老不锈不生铜臭的赤子之心!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