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又相逢――俄文系54届毕业校友聚会纪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1-07浏览次数:1183

半个世纪又相逢
――俄文系54届毕业校友聚会纪略

    2004年晚秋,南大50级俄文系同学19人,为庆祝毕业50周年,相约会于母校。时值秋高气爽,艳阳普照,诚为会友之佳期,抒怀之胜景。外地同学罔顾年迈体弱,应邀前来,更有七位同学由夫人或先生护驾,令人欣喜感动。半世纪未晤,多人白发华颠,虽一时难忆其名,而容貌犹依稀可辨,稍顷即脱口而出, 大笑,拥抱。
    10月15日上午,假知行楼校友总会座谈。老班长李志乔致词中言及,以古稀之年犹得聚首,值得纪念珍惜。其间诸人介绍各自经历,有人谈到与夫人或先生姻缘结合、相濡以沫之情,笑语连连,气氛分外融洽;还有人回忆五十年沧桑巨变,地北天南,今得重逢,实为生命之缘。
    下午驱车狮子山,兴致勃勃,爬坡登山,毫无倦意。俄而上阅江楼,凭栏极目,水天景色,乃相继摄影,不负此行。后去长江二桥,途中高歌《祖国进行曲》,童心未泯,一车欢畅。过二桥,但见银色索塔,高耸入云,巍峨挺秀,外地同学对南京近十年之建设,啧啧称赞。时近黄昏,似已疲倦,于八卦洲稍憩,即返回城。
    晚,设宴南苑,觥筹交错,祝酒频频,欢声笑语,似又回到五十年前青年时代。方福卿等建议以歌助兴,于是秦旷镐之《北国之春》、朱培慧之《红河谷》,诸葛苹之《纺织姑娘》赢来阵阵掌声;尤以李志乔夫人肖翰芝一曲《蝶恋花》煞尾,博得满座采声。正是:喜喜欢欢聚一堂,弦歌助兴本寻常。阳春白雪和声寡,下里巴人情意长。
    酒过三巡,兴味犹浓,然一日疲劳,亦需休息,乃相互道别。
    16日上午,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地同学多首次来此。听一幸存者言亲历当年日寇屠城,三十万无辜人民血染秦淮,奸杀无数,尸陈荒野,大家不禁义愤填膺,仇敌情绪顿起。随之议论,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若不对其采取强劲外交手段,何以面对死难同胞以及百倍于此数之抗战牺牲军民在天之灵?
    中午,游夫子庙,于秦淮河畔、乌衣巷口纷纷留影。继而入金陵春酒家,品尝南京风味小吃,香茗佐餐,碟碟碗碗,大快朵颐。下午移步雨花台。青山依旧,游人如织。值此秋光艳艳,前来凭吊,不禁感慨丛生。目睹展厅内少年烈士英勇就义之大无畏精神,何人不痛感今日贪官污吏亵渎血染红旗、背弃先烈遗志之可耻、可恨、可杀!!已而红日西斜,游人渐去,趁此余光竟相留影。
    17日为活动最后一天,由徐竹生、王薇生陪同叶芳来、王惠民及其夫人、先生,同游镇江。金山胜景,以法海洞、七层塔闻名,我们登塔观洞,摄影多帧。出来于塔影湖小憩、午餐。一时许驱车北固山。北固山背临长江、峭壁如削。凭栏远眺,长江迤逦东去,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南京辛弃疾《南乡子》一词赞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路游览,不无倦意,乃缓步下山,不意有草书《南乡子》石碑立于山脚,王惠民喜不自禁,乃于其旁摄影留念。
    为不误邱质朴之家宴,四时半自镇江返宁,六时抵达,时许多同学已在座。主人厨艺精湛,加之夫人张玉华配合相宜,佳肴盛馔,令人馋涎欲滴。李夫人翰芝边吃边夸赞:如此技艺足可授徒。已而酒酣耳热,邱兄感慨:我辈恩师陆丰、音德善、吕同仑教授,先后作古,无缘再聆教诲。然我们今日有成,承传薪火,难以忘怀母校与诸师春风化雨之功德。人生相识、相聚,受业、同窗,皆为缘分。大家举杯, 相互祝福:友谊地久天长,余生寿山福海,更祝母校发展,祖国强大,相会仍有佳期。
    笔者行文至此,似意犹未尽,乃仿毛词《采桑子》援笔寄意:人生易老心难老,数度重阳。今度重阳,踏遍青山路更长。年年岁岁西风烈,摧我容光。假我时光,敢向天公索健康。
    晚八时已过,主人虽挽留再叙,皆因叨扰已久,且明日还欲登程,于是互道珍重。
    至此,历时三日之盛会圆满结束。

(王薇生)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