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整复外科、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张涤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09-23浏览次数:1022

 

 

 

妙手回春六十载
――记整复外科、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张涤生


    在繁华喧嚣的大上海,有一方宁静的土地,在这片学者汇集的住宅区里,有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慈祥长者,他就是我校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张涤生院士。
    作为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和开拓者,以及我国淋巴医学、颅面外科的奠基人,张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悬壶岁月里,为万余名患者修残补缺,谱写了新的生命之歌。他的一生透射出一位智者的聪颖,一位学者的严谨,一位医生的笃信,一位老者的深沉!

艰辛求学   乱世从医   

     大凡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培养,对张涤生先生来说除了家中严父的教诲和家庭颠沛的环境的影响外,师长的言传身教尤见重要。张涤生一生先后经历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这些社会变革也给张先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916年6月12日,张涤生诞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普通的人家,父亲工作的不稳定带来的长年漂泊,生活颠沛,但父亲对这个长子管教极严,他以自己的坎坷经历督促年少的张涤生勤奋读书,长大成才。
    张涤生这种源于家庭的艰苦环境,在良师的导引下,一步步迈向了学术的前沿。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以当时鲜见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少年张涤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了粗浅的涉猎,更重要的是向他十二、三岁的幼稚心灵灌输了进步的种子;既让他养成了博览群书的求知习惯,也给他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张涤生先生虽然埋头苦读,但绝非“书呆子”,在私立无锡中学上高中时,从高中二年级到大学毕业的八年中,他一直当上“孺子牛”的班长,因而“老班长”自然成了他的“雅称”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在《毕业歌》的歌声中,身肩“国耻”的张涤生来到南京进入中央大学,在老同学地下党员薛葆鼎的指导下,张先生投身于学生运动,成为“南京学联”的一个成员。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学潮中,张涤生在政治上得到了锻炼并逐渐成熟。大学毕业后,张涤生参加了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从事抗日战伤治疗工作,后又辗转到印缅战区从事前线伤员救治工作。张涤生在枪林弹雨中的艰险、劳累,给他的不仅是医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磨练了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这些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整形外科专业实践和开拓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也就是在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张涤生遇到了他一辈子从事这门专业的启蒙老师张先林教授。张先林教授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在救护总队部任普外科主任并兼管修残补缺为治疗目的的整形外科。从事普外科住院医生的张涤生虚心向他求教,学到了许多整形外科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先林教授推荐张涤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的Robert H.Ivy教授。在Ivy教授悉心教导下,在张先生的刻苦努力下,他终于拿到了登堂入室娴熟掌握整形外科技术殿堂的“钥匙”。

悬壶济世  开拓创新   

    医生这门职业有其特殊性,这是由于他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病人,日常工作是病人的健康服务,甚至和他们的生命安危有关。医生肩负的责任很重,亦很光荣,但要做到深受病人爱戴和信任,并能为医学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他必须终身勤劳苦思、勇于探索、敢担风险、坚持不懈并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张涤生先生就担上了这一份一辈子的“苦差”!
    1958年,张涤生在上海广慈医院(现名瑞金医院)参加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成功。这虽然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但张涤生知道如果仅局限于这个治疗范围,依样画葫芦,个人就难有作为,学科则停滞不前。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张涤生于60年代初期开始摸索如何跳出老圈子,开拓整形外科新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创制用于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烘疗机”和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微小血管的动物实验均获得成功,并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探索成为了我国整复外科中两大重要分支专业的起点,也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追求尽善尽美一直是张先生的治学之道,为了缩短疗程改善治疗过程中病人的舒适度,他阅读了大量医学文献,将原“烘疗机”改进为“微波烘疗机”,这一方法现已被国际淋巴学会承认,以96%的有效率,68%的优良率成为目前世界上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保守疗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
    在毕业后长期从事医学实践过程中,张涤生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比别人先走一步的执着欲望,力求不断创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为了做到这一点,张老不断更新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深度,他说:“搞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自觉勤奋,埋首钻研,不但要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技术,还应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新发展,甚至不太相关专业的新发展。因此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然后经过自己的分析、淘汰、吸收、充分发挥联想互通的开拓性思维。”1982年轰动全球的“前臂皮瓣一次再造阴茎”手术的成功就是张涤生教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结果,国际上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在同一时期前后,他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创造性的开展了肠道移植重建食道,大网膜移植修复头皮创伤等新技术,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经常会碰到少数疑难杂症病人。要及时解决病人的痛苦,使之恢复健康需要医师的个人知识、技术经验等等,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医生是否有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及勇于克服困难、敢担风险的无私胸怀。张涤生教授一生的临床生涯中,就有不少病人介于“可治”与“不可治”的特殊矛盾中,他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正视困难,为许多患者再次送去了生命的光辉。
    1996年4、5月间,小吴青成为了大上海新闻热点人物,她出生时心脏的前胸皮肤下跳动,心脏下面还有一个鼓鼓的包(腹壁疝),父母舍不得丢掉她,辛苦的抚养她成长,到处寻医问药,九年来都遭回绝。一篇《女孩的心长在胸腔外求救》的报道偶然被张涤生教授看到了。反复研究考虑后,张医生认为其患的病有可能被救治的希望。但对于这种罕见的畸形,为其作整复手术,为她的心脏盖一座新房保护起来,要冒极大风险。而且当时上海舆论界已把吴青的故事传开了。有人对年逾80的张医生说:“别管闲事了,出了问题,落个‘英名’丧失啊!”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为了突破科学的难题,张医生又一次知难而进,勇担风险。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领导支持下,在张医生及其有关学科专家通力合作下,6小时紧张复杂的手术成功了。如今的吴青,已是16岁的大姑娘了,在高中二年级读书,成绩优秀,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的学习、活动和生活,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前程似锦。

为人师表  桃李遍地   

    张涤生先生为人之道,谦让为本,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自私,不保守,在工作中每有所得,都无私的传授给他人。对于培养青年接班人,不遗余力,他前后派科内、科外甚至其他院校的青年医师出国进修、考察、开会共80余人次,其中包括前几年学习归来的首席科学家、专攻组织工程研究的曹谊林教授。几十年来张老所在科所先后培养各地的进修医生(包括海外学生10余人)千余人,他们现在大多已在各地开花、结果、学有所成。有的卓有成就,有的大有名望。如法国进修医师Masquelet学成归国后,现已成为法国显微外科学会主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张老对于文革时期个别激动过渡的弟子十分宽容。改革开放后,一视同仁将其带出国门访问和进修。
著书立说  开展国际交流
    张老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出国讲学、访问20余次,广交国际同行,建立友谊,并曾先后被聘为十多个国外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名誉教授、荣誉会员、学会理事、通讯会员,并在国内组织和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第10届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等。曾任美国和欧洲整形外科杂志,国际淋巴学杂志及学会的特邀编委、编委、理事、创始理事等。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涤生教授60余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13本,包括《整复外科学》1979,《显微修复外科学》1986中英文版,《中国烧伤和整形外科进展》英文版1980,《美容外科学》1985,《颅面外科学》2000,《张涤生整复外科学》2003,《趣谈整形外科―――科普》2003等。先后获得国家,部级及上海市各项大奖共26项。国际整形外科权威著作美国Converse主编的巨著中对张涤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兴趣广泛  夕阳风光如画   

    业余爱好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一片自留地,你播下了种子,就可以得到收获。它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胸襟,解除烦恼!从小喜爱读书的张老也极富幻想,步入暮年的他业余爱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听音乐、摄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鱼壳上画脸谱。说起这个爱好,也是一个偶然的机缘。1992年,张先生患颈椎炎无法读书写作。一天,正和小外孙女一起休息的张老发现了一枚甲鱼壳,于是在甲鱼壳上作京剧脸谱的想法萌发了,经过两人其乐融融的“工作”,一枚,两枚……十几枚富有特色的“脸谱”挂在门边。显得别有韵味。张先生讲,还有一些,被朋友和亲戚要去作纪念和收藏了。

情系母校  放眼未来   

    站在新世纪的前沿,张涤生先生为母校―――南京大学的蓬勃发展而欣慰,同时希望南大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说,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稍一疏忽,就会远远地落后于别人。因此要有忧患意识,要不停步地追索,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名校之林取得一席之地。
    他认为南大医学院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突出其作为教育机构的特点,在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习机会的同时,要加强基础部分的建设,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要办好一所大学,理论研究很重要。”对于广大同学,张老指出:“在校的同学,在青春年华最好的时候应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打好基础。大学生活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基础,大学时光是打基础最好的时候。大学只是人生的开端。你们要放开眼界、放眼国际,要打好外语基础,外语很重要,要作到四会:会听、会讲、会读、会写。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面对21世纪快要来临,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更新知识新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唯一选择。张老81岁开始学电脑,上国际互联网,把世界拉在身旁,咫尺天涯,学无止境!正如张涤生先生自己所说的:“老骥伏枥自奋蹄,昂首迈步新世纪!” (穆晶)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