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风景的大厅
――留英散记之一
英国伯明翰大学。2004年1月24日下午2点. 大学中心能容纳500人的Avon大厅, 喜气洋洋, 座无虚席: 伯明翰大学中国学联2004年春节联欢会即将开始。大厅那明亮的落地玻璃窗面对东方,俯瞰着park-land似的校园:左侧是恢宏的校图书馆大楼, 右首则是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呈扇面状的校行政大楼。行政楼那巨大的圆形屋顶直指苍穹,不由令我联想起母校南京大学天文系天文台那观察星空时可旋转打开的银灰色圆形屋顶。两座大楼之间树木参天,草坪如缎:虽时值冬季,但仍然满目绿意。许是岛国气候所致?这样的景色自然悦目,也映衬着我的心情。作为联欢会导演之一,置身于那热烈的气氛之中,又能欣赏到窗外美景,我感到欣喜。可我的工作不光在幕后,也在台前。
那天出席联欢会的嘉宾有:我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一等秘书郭晓娟老师及她的同事杨中波老师;伯明翰大学助理副校长Professor Mike Cruise; 伯明翰市政府欧洲和国际部官员 Ms Jennifer Chin;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叶煌兴先生 …… 当学联主席介绍完嘉宾后,由郭老师代表大使馆向在伯明翰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致新年贺词。郭老师的讲话热情洋溢,大家深受感动,沉浸在对祖国、家乡、亲人的亲情之中。此时,我站在郭老师身边给她当现场口译:让在座的英国嘉宾和朋友们也能感知亲情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果然,郭老师开始抒发诗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的妙语佳句,如何英译?全场静悄悄的,几百双充满着期待的眼睛盯着我,看我如何“过关”。刹那间,严复的“信、达、雅”在我的脑海里转换成“快、顺、准”!于是,我朗朗开口道: “Whenever we have signify-cant festivals, we will doubly dearly miss our family members.” 话音刚落,中国观众席上暴发出阵阵掌声!是赞同?是鼓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心头一热,通过手中话筒大声说道:Thank you!
光阴荏苒,四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回想起当时直译王维的诗句,觉得虽不够理想, 但至少当场用简明的英语重构、传递了原句中“倍思亲”这一重要信息。翻译需要很深的中、英文修养, 即席口译则更富挑战性。这使我忆起了我在南大度过的难忘的岁月。我在南大英文系读大四时选修了吴克明老师开设的“口译技巧”课。吴老师的教法新颖生动,更重要的是他理论联系实际,创造出许多机会让我们学以致用;比如,安排我们到校外办进行口译实习, 然后点评、讲解, 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同时,张柏然老师开了整整一学年的“英汉、汉英翻译”课,侧重文学作品的翻译,非常有益。多少年过去了,但两位老师当年讲课时的生动情景仍历历在目, 仿佛如昨……正是我在南大所受到的严格、系统的翻译训练使我在毕业后能承担许多口译工作。比如,我曾应邀担任中美大学校长研讨会(苏州,1994)、第四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苏州, 2000)、2001 APEC(苏州)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的口译。英文系还有许多位老师, 他们开设的课程和教导――尤其是刘志谟老师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转换生成语法”――传授给我很多关键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学术能力的养成意义重大。其中,钱佼汝老师那精彩美妙的文体学课对我南大毕业后所从事的教学和研究及目前的留英学习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此, 我由衷地感谢南大教过我的老师,并遥祝他们康乐!
在我和导演组其他几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联欢会的节目异彩纷呈, 是伯大中国学联历届春节联欢会中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从套路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术表演到甜美的女声合唱, 从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到优雅的巴蕾舞“天鹅湖”片断, 从令人捧腹的小品到观众参与的互动游戏, 共有24 个节目。真是轻歌曼舞, 春意盎然;台上台下,乐成一片。可还没容得我细细地品尝一下节目编导所结果实的滋味,节目主持人那清亮悦耳的声音再次把我引到了台前:“下一个节目,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朗诵者:英文系博士生罗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更是诗人那浪漫、飘逸性情的生动写照。 到过剑桥而且读过“再别康桥”的人大都会分享诗人对剑桥的眷恋,更会赞叹诗人那神来之笔。诗人才华横溢,曾二度留学剑桥。而我和观众中的中国学子踏着诗人的脚步正在英国留学!为新一代留英学子朗诵近八十年前的留英诗人的佳作,这, 有多么耐人寻味?这时,我特意挑选的“G 弦上的咏叹调”的旋律在大厅里轻缓地回旋起来, 舞台屏幕上同时映出事先刻在光盘上的剑桥画面:蓝天、白云、绿草、康河。我手执话筒,面对热情的中英观众, 先来了段英文的“开场白”:“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going to recite a poem entitled‘Farewell to Cambridge Again’. It was composed by a famous Chinese ro-mantic poet Xu Zhimon on his voyage back to China from Cambridge. The poem vividly de-picts some parts of Cambridge’s beautiful landscape and is quite expressive of the poet’s delicate feelings for Cambridge. To better show the visual effects produced by some verbal im-ages in the poem and their aesthetic appeal, I will give a recital of the poem against some pictures of Cambridge projected onto the screen as a background and to the accompany-ment of one piece of music.”说完, 我顿了顿。不知怎么的,面对聚精会神的中英观众,我体验了一回“时空切换”,眼前又浮现出我第一次到剑桥时所见的美景。
那是一个凉爽的秋日。我独自游览了遐迩闻名的剑桥。这是一所孕育出牛顿和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人的的世界顶尖大学,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更有那康河蜿蜒穿过,碧波荡漾,上面横跨着一座充满奇闻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最初建造时不用一根钉子!剑桥由31所学院组成,星罗棋布,是一座典型的大学城。另一显著特色便是最著名的国王学院里那披着中世纪神秘色彩的教堂:峻峭、巍峨、直指蓝天,肃穆而又神圣。信步迈进里面,但见那洁白可爱、栩栩如生的天使正朝着我微笑!剑桥的街上洋溢着时尚,更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一到剑桥,迎接我的就是耳熟能详、沁人心脾的弦乐四重奏:G 弦上的咏叹调。演奏者是剑桥的四位提琴手。他们当街而立,为学者、市民、路人奉献上他们的心曲。他们的动作是那么舒缓、优雅,神情是那么怡然自得。显然,他们已沉醉于自己指间流淌出的美妙之中,市面上的种种诱惑丝毫无法纷扰他们的倾情和专注。这,大概就是剑桥的精髓所在!这种单一、纯净、透明、超然的musicality极具放射性。于是,我被感染,徜徉在动人的音乐之中,凝神屏息……已是下午6点,返程车已在发动,可我仍然依依不舍,真的流连忘返!剑桥是我心仪已久的国际一流学俯;到了剑桥,我才更深切地感悟到为何大诗人徐志摩能挥毫写出充满浪漫情调而脍炙人口的佳作《再别康桥》。虽然剑桥离伯明翰有3小时的车程,然剑桥那旖旎的风光一直萦绕在我脑际,好似近在咫尺; 而剑桥那悦耳悠扬的提琴声仍不时在我耳畔回荡。于是,我选择了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这一在中国学人中广为传诵的诗篇――作为春节联欢会的参演节目。我想通过真实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和这首风格婉约、清丽、浪漫的诗来凸现徐志摩笔下的剑桥,来传递我对剑桥的审美感受!经历了几秒钟的“意识流”后,我的思绪又飞回到演出现场。于是,在轻柔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配乐声中,我抑扬顿挫地朗诵道: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我却没说“谢谢”,而是面对热情的观众挥手致谢,然后愉快地走下舞台,迈向新的目标。
罗健 写于英国伯明翰寓所
2004 年5 月20 日-南京大学建校102周年校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