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64届校友会聚母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06-22浏览次数:1047

 

生物系64届校友会聚母校

    2004年4月24日,阔别整整40年的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4个专业的近70名校友会聚母校校友总会。聚会开始,首先由韩星臣会长致词,接着其他新老领导和当年任课老师纷纷畅谈了师生情谊,场面十分热烈。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校友都仿佛忘记了自己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又回到了当时的花季年华,以一些轶闻趣事相互嬉戏逗乐,使整个会场充满了热闹、欢快、亲切的气氛。这一届校友进校后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曾被下放到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的栖霞山校办农场边学习边劳动了近一年。这一独特的经历,不仅使同甘共苦、相互关心帮助的同窗之谊更加真挚深厚,而且使他们经受了毕生难忘的艰苦岁月的考验,从而继承了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的中华学子的传统美德。毕业时,“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毕业后几十年来,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很多值得称颂的业绩。其中校友佼佼者已成为“南大以我为荣”的实际典范。如中科院植物所所长,中科院生化所博导,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直接参与杨利伟航天工作的国家航天中心研究员。此外,还有一位一直在西藏生物所工作的校友不仅是学术领域的带头人,而且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该所所长,并成为自治区人大常委。每当谈及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事业上的成就时都深切感受到郭影秋、匡亚明等老一代教育家的功绩,并由衷感谢当年系领导谢家极、肖信生和其他老师的谆谆教诲。故此在会聚期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瞻仰了两位老校长的塑像,并对母校生物学科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有一位校友在会聚前一天刚下火车,就不顾旅途辛劳为母校老师和研究生作了电泳技术研究前沿的学术报告。基因工程、螺旋藻优质蛋白合成机制等与我校有关的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都成为校友们的热门话题。
    说不完的师生情,话不尽的同窗谊,谢不清的母校恩,以及母校在全国高校中的领先学术地位,都使校友们对母校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依依话别时大家所表达的共同愿望就是:几年后再回母校相聚,再年轻一回,再为母校的发展进言献策!        (64届校友韩辉友供稿)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