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黄纬禄
黄纬禄院士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在我国控制系统研制与导弹总体设计上有突出建树。
黄纬禄1916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40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9月毕业,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获硕士学位。
1947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任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他还是五院第一届科技委的委员。1965年后,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70年代初,他担任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技术负责人,1979年被任命为这一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这一型号工程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第一完成人。黄纬禄曾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1982年七机部党组做出《关于开展向黄纬禄学习的决定》,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授予他“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事迹,主要表现在他主持和参加导弹与航天工程的研制实践中,同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取得了多种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成功的丰硕成果;他还结合研制工作的实践,总结作出了有关科技论著与报告。
我国早期通信技术的研究者
早在40年代初,黄纬禄即开始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在英国留学期间,更是潜心致力,完成了“双路无线通信”的硕士论文,文中提出了采用相间脉冲调宽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回国后的10年中,一直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完成的《双工发报机体制》使线路通信效率提高一倍,这一研究成果的原理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双路移频发报机的研制,推动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研制了我国早期的保密电话机,对当时的电话通信保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话音控制多麦克风话路通断扩音系统”,首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使用,次年又为全国政协研制了一套。
我国导弹自动控制技术的创业者
黄纬禄转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开始从事由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仿制工作,主管控制分系统。任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该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尔后,他又先后负责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在中程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完全补偿理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想。
在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他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了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我国经济、技术实际的控制分系统,获得了较高的制导精度。用长征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他作为控制专业研究所的所长,参加和领导了远程导弹和由其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初期的研制工作。
我国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
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成功,凝聚着黄纬禄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突出贡献。这一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越过了单级阶段,直接进行两级导弹的研制;越过了陆基阶段,先进行难度较大的从水下潜艇发射的导弹的研制。他从70年代初开始领导和主持这一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任这一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当时这一导弹所涉及到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在我国有些尚处于空白或很薄弱的状态。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关键,创造性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填补了我国这一武器装备的空白。尔后,为了将这一导弹移植到陆基,他又主持研制成功了导弹运输、起竖、发射的三用机动车;解决了导弹冷发射技术等关键,研制成功了陆基固体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又一次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注重抓关键技术的预研
黄纬禄在负责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中,就非常重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相继解决了从中近程到中程、从中程到远程、从单级到二级导弹的控制技术;解决了从固定式单机发动机到摆动式四机并联发动机,液体晃动和多次振型弹性弹体的姿态稳定问题;还解决了控制系统抗级间分离干扰等多项关键技术。他还组织了多种制导方案的分析研究与讨论工作,先后撰写了《关于利用离心机测量加速度计的比例误差问题》《补偿舵机磁滞回线的措施》《关于数控稳定系统一个方案的设想》《关于陀螺加速度计光栅的偏移对各种信号相位差的影响分析和调整方法》等科技报告。这些不仅保证了在研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还为后续型号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确定和研制工作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贮备了可用的科技成果。对我国导弹与航天有关型号的研制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黄纬禄在主持型号研制工作中,非常注重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处理、解决和决策技术问题。他冒着盛夏酷暑指挥了利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弹体入水的结构强度试验及入水深度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导弹出水后自毁,飞行试验失败。作为现场技术总指挥的黄纬禄,尽管心情沉重,但他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镇定自若、毫不气馁,同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分析遥测数据,对分离插头上的每个接点对应的参数逐一判读,查出是因为分离插头误分离造成的故障。在试验现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另一发导弹进行了成功的发射。
他在研制、试验、生产的第一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与可靠性问题,总是查个水落石出,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他也深知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异常宝贵,根据了解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倡导并审编了水下发射导弹和陆基固体导弹的《故障汇编》,汇集了研制、试验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与可靠性等问题,列举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经过与经验教训。这本汇编对后续型号及其他型号的研制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心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
注重科学管理经验的积累
黄纬禄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等的制订工作,也注重通过科研生产实践,积累科技管理经验。早在60年代初期,他作为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参加了《火箭技术发展途径和火箭技术的八年(1965―1972年)发展规划》的讨论,他积极赞同这一发展规划,发表了有价值、中肯的意见,特别是对控制技术的发展更有见地。这一规划很快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批准。实践证明,这个规划对我国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十分关心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展,曾主持撰写了《我国固体弹道导弹发展战略》等多篇研究报告。注意总结和积累型号研制工作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撰写了《关于设计师工作经验》和《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等专论。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办法,对各类导弹与航天型号的研制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笔财富。 (谭邦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