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校训
离开学校多年,回忆求学时的生活,有些往事慢慢地淡忘了,但校训却记忆犹新。
校训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悠久历史、办学传统和人文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之所系、风貌之所在。校训的语言简洁、明了,或寥寥几字,但字字珠玑;或一句话,但词词蕴厚。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校训,都寓意深刻,流传广泛。
我曾在北大、南大上学,受到的校训熏陶也很深。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学校的自由、民主、科学的空气浓烈,其校训以“民主与科学”为文,深刻反映了北大的奋进历程。南大肇始于三江师范学堂,迭经百年变革,历尽沧桑,校训也是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从师范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到中央大学时期的“诚朴雄伟”,到南京大学“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一脉相承,学风绵绵,熏陶了一代代学子。在南大建校100年校庆之际,学校广泛征求意见,总结历史,发扬传统,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新校训。感受校训,对自己的成长影响很大,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记得80年代初期刚到北大学习时,王力先生、朱德熙先生就谆谆告诫我们,要牢记校训,既要认真做学问,更要认真学做人。后来到南大求学,导师张礼训、鲍明炜先生教育弟子,要学习前贤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高尚品德,诚意正心,勤奋好学,有所成就。1987年,张先生突患脑溢血,不幸辞世,临逝世前还关照我们三个弟子要“好自为之”。先生遗训,至今在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训对学子的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其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对一个学子来说,校训给我们以传统的熏陶,品位的传递,奋斗的激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为官还是为人,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能以校训提醒自己、警示自己。
校训字句很简短,学子的学业时间也很短,但校训在学子心中烙下的印痕却很深很深。校训,伴随我走过昨天、今天,也必将伴随我走向明天。
(丁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