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玉宇探奥秘――记我校新当选院士陆埮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05-07浏览次数:1020


守望玉宇探奥秘
――记我校新当选院士陆埮教授

 
    陆埮,1932年生于江苏,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先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工作,1981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60余篇主要SCI论文在国际上被他人引用约350篇次。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由他带领的科研队伍在国际上已有相当高的显示度,并在国内获两项教育部1等奖。 
“生命是作为一种基因的装置而存在。对人来说,除了生物基因,还有另一种酷似基因可复制可传播并进化着的东西,这就是文化基因。我们每一个人为传播文化基因而作的种种努力,都是美丽动人的。”这是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陆埮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在那间堆满书籍的斗室中,满头银发的陆老平静而谦逊地讲述着他所作的种种努力。
华人学者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 的消息给了他很大的震动
  1952年7月,陆埮从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高考发榜的日子,他先将报纸上刊登的录取名单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自认为考得不错的他很奇怪,他决不相信自己会落榜。于是,他又重新在录取名单中逐一查找起来,终于在最后一版的最下角蹦出自己的名字,录取学校是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原来他成绩优秀,招生委员会直接把他编进了留学生的预备班。
  学了两个月的俄语后,由于身体原因,陆埮不得不回家休养一年。1953年,他被免考重新分配至自己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物理系。
  在北大的四年间受到的良好教育为他后来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实,小时候的陆埮就对这个奇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中学,陆埮对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问题更是着迷,他立志于对物理世界的探求。到了大学以后,学识丰富的老师们嘴里不时冒出的大科学家的故事,更加深了他对物理科学的执着热情。尤其是爱因斯坦对于人类和科学的贡献,无论是相对论,还是光量子学说等等,均成为他整个大学期间渴望了解的内容。有一次,他参加了当时为数不多的“课外科研活动”,指导老师是王竹溪教授。按照课后王老师给他开出的书单,去图书馆借来几本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所著的原始文章阅读,边看边算算划划,两个学期才将这些原著啃完。“那些书,犹如一盏明灯,给了黑暗中的我一些启蒙,一些指引。”在探寻科学的道路上,让陆埮最受震撼的一件事就是上大四时,传来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并被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人实验证明的消息。那时,《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天天都登有关于杨振宁等人工作的最新进展报道,在沸腾的校园里,每天下课以后都能看到他和无数同学站在学校阅报栏前专注的身影。他每一次看后心里都充满了激动和喜悦,“原来中国人也能做出这样重要的科学成果。”这种激动和喜悦,内化成科学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使他成为投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有心人。
在科学的道路上采摘了一个又一个丰润的果实
  陆埮对于国际前沿问题的把握常常很准,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多年来的科研积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在潜心与执着中迸发出的一个个灵感。“同样是重复国际同行的工作,做技术的可以说是填补国内空白,做实验的可以说是提供验证,但对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而言,你再发表,就只能被认为是抄袭。因此,做我们基础理论研究这一行的,必须要走在前面,做外国人没有做过的。”陆埮如同一位忠实的守望者,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带领他的弟子奋战在天体物理的前沿领域。
  中子星发展到夸克层次,1984是关键年。正是在这一年,陆埮与他的学生王青德在著名物理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证明,“只要中子星内含有奇异物质,夸克弱过程就会极有效地将星体径向振荡在秒级以下的短时间内阻尼掉,表明奇异物质有极强的体粘滞性,比中子物质强许多个数量级,这是奇异物质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也是寻找奇异星的重要依据。”这一论文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和持续的引用。8年后,曾任1991(丹麦)奇异物质物理和天体物理国际会议主席的麦德森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引用这一文章就有7处之多。
  伽玛射线暴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伽玛射线短时间突然增强的现象,长期处于神秘状态。1992年以前,国际上关于伽玛射线暴的研究一度处于低谷,发展前景不明朗,但陆埮那时就认准了这一研究方向很重要,带领他的弟子对此领域矢志不渝。1992年之后,国际观测伽玛射线暴有了新的进展; 1997年,伽玛射线暴余辉的发现又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陆埮与他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等及时抓住了这一方向。按照标准模型,伽玛暴被认为产生于一个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1998年,即伽玛射线暴余辉发现的第二年,陆埮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火球在几天、至多几十天后就会转入非相对论膨胀阶段,而余辉的可观测时间往往可以延续若干月甚至一年以上。1999年,他们纠正了前人理论的错误,指出“标准模型不适用于伽玛暴余辉的晚期演化”,并提出了正确的动力学统一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同年春节,在得知又有一个强伽玛暴发生的消息之后,陆埮立刻与学生们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之中,每天陆埮都要到国外一专门网站上查找新的资料,关注最新研究动态,并与学生随时通过电话讨论,每周一次的见面又详细交流交换研究心得,那个春节他们谁也没过好。不久,一篇论述关于伽玛暴周围环境的论文就诞生了,为研究伽玛暴起源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等的朋友关系、宽松的治学环境
激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玛暴的演化与起源,陆埮带领他的学生们艰辛而喜悦。
  在南大从事教学和科研的25年中,陆埮对研究生的培养始于1982年。至今,培养出的9位博士生已在天体物理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冯珑珑教授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新工程;宋黎明研究员担任973项目组长;赵永恒研究员担任国家重大工程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项目总经理;赵刚研究员现为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担任973项目组长……一支支年轻的天体物理学队伍正在令人欣喜地成长着。
  谈及培养学生的奥秘,陆埮坦言,“我不是严师,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是朋友关系。”在他看来,科学当然是严肃的,但对研究生的“严”不是通过教学去实现,而应通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实现,以更为平等、更为宽松的方式去实现。
  陆?z与他的学生每星期都要进行一次学术活动,在3个小时的活动中,大家面对面地介绍前沿、交流心得、汇报进度、讨论课题及重点文献的研读。“要出自己的想法,出新思想,要注意战略性、根本性问题,这是促进思维、启发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陆埮给予学生们的忠告。在宽松、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中,灵感的迸发就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研究。
  从1983年起,陆埮每年元旦的下午都要请自己的研究生到家里来包饺子吃,然后晚上和学生们一起边吃茶点,边看他平时录下来的电视剧等节目。最早只有七、八个学生,在陆老那间不大的卧室里,一张方桌已占去了大半空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自己动手,一边包饺子,一边说着话,天南地北,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后来学生人数变为十几、二十几个,包括学生的学生也都加入进来,小小的屋子里每一次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有一年元旦,陆老的爱人提前买好荠菜,一一摘洗干净,再调馅、和面、烧菜,忙了整整一天。吃完饺子后,该照合影了,十几个学生就在陆老的木板床上“占好有利地形”,突然,板床“啪”的响了一声,声音很大,还往下一沉,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开了。再一看陆老,笑了起来,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还沉浸在聚会的热闹与开心中。南京大学天文系特聘教授、973项目组长戴子高是陆老的博士生,饺子聚会他每年必去,惟一的一次缺席是因为2001年他在台湾访问,元旦那天,身在异地的他一大早就惦记着今晚的饺子聚会自己不能参加了,心里有些空落落的。当他晚上打开电子邮箱,惊喜地看到陆老师给他发来了聚会照片,当他欣赏着一张张充满温馨的照片时,思乡的心一下有了着落。
  对学生的关爱同样体现在陆埮对学生科研态度的严格把关上。戴子高风趣地说,陆老对学生的治学有个“四快一慢原则”:想法快,推导公式快,计算快,写文章快,投稿慢。陆埮的学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黄永锋就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写的一篇论文经反复推敲,终于定稿后准备投寄就来到陆老师家借打印机一用,打印出三份后,突然无意中发现文中一个逗号用错了。他试着征询陆老师的意见:“您看这个逗号不要紧吧?”陆老说:“文章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投寄出去就收不回来。这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既然我们自己已经发现了这个错误,就一定得改过来。”
  在学生的眼里,陆老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电脑上干活,通常都要干到夜里一点左右,没有周末一说。退休以后陆埮也没闲着,仍然在科学这块广袤而寂寞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他总是以自己的身教启发后学,在科学探求的道路上,领略简单而充实的人生兴味。  
(罗  静)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