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延峰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01-05浏览次数:324

  

艰苦创业  辛勤耕耘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延峰教授


    陈延峰,1963年生,199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2000-2001年在MIT做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氧化物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及光电功能器件。
  在南京大学科技馆三楼,我见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老大”。“陈老大” 是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陈延峰教授,“老大”是学生们对他的昵称。“陈老大”其实一点也不老,今年刚刚迈入不惑之年,脸上常挂着亲切的笑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小些。
  虽然年轻,但陈教授的资历和学术贡献却不小,他32岁开始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系主任,最近刚刚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1994年设立的,主要资助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设立至今,南大共有44人获此资助。
  而立之年担任系主任,不惑之年事业再创新高,陈教授的人生路似乎相当顺遂,“其实开始的时候工作是很艰苦的,”陈教授开始告诉我他初来南大时的经历。
拜  师
  1987年,还在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延峰读到一本课程参考书――《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对该书的作者著名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十分敬仰,便慕名来到南大拜访闵教授,在交谈过程中,闵教授渊博的学识令他更为钦佩。
  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陈延峰觉得自己更喜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他再次来到南大,在闵教授门下做博士后。从铸造专业转到材料物理与化学,从工科转到理科,陈延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闵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建设MOCVD薄膜制备技术实验室,利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铁电薄膜,这个课题在国外也刚刚起步,在国内更处于前沿地位。当时的资金只有10万元,条件十分艰苦,陈延峰面对的又是新环境、新专业,需要更多的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压力颇大。“不过,南大的条件和气氛都很好,周围老师对我们十分关心,学校领导也很理解,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去摸索。”陈延峰微笑着说。在艰苦的努力下,实验室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台用于制备铁电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的MOCVD装置, 将在半导体领域行之有效的“原子层控制外延生长”技术成功地用于铁电薄膜材料的制备,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先驱者之一,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863课题的任务。谈到这一研究成果,陈延峰说要多谢导师为他指引了一条成长的道路。
  1993年,陈延峰留校任教,由于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成绩突出,在没有发表论文的情况下,他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是年30岁。这么年轻工作就受到了肯定,我问陈教授有什么经验,他想了想说:“现在的风气不好,不愿做基础的实验室工作,喜欢用现成的设备,但是一流的工作要靠自己做的设备,只要实验室有特色,不愁工作出不来。”
为 学
  陈延峰说他比较喜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懂基本的东西,就不懂如何应用。”对自己的专业,他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欢:“我们就是在帮助工科的人做一些新的材料,工科培养工程师,我们培养材料的设计师,工程师得不到新材料,完全模仿别人的东西也不行啊。”陈延峰既学过工,也学过理,对两者有很深的认识,虽然当年跨专业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他也很感谢在读工科时所接受的实用的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技能对他做理科的研究工作颇有帮助。“这也是90年代闵教授引进一批在工科院校学习的博士生的原因,这对于南大建设有工程应用目标的院系很有意义。”他说。
  在做学问上,陈延峰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选择题目很重要,要选择新颖的课题,做最前沿的工作。“当然,做前沿的工作不是说哪个时髦做哪个,”他强调,“要把基础打好,才会有敏锐的眼光和创造性。” 本着这一思想,在闵教授的指导下,材料系创立初期,就注意到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主要是微电子和光电子产业)迫切需要高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结合南大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基础学科的优势以及在功能材料方面研究的长期积累,材料系明确地将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方向定位于功能材料,特别是信息功能材料。确定了“以材料的结构性能、精细人工合成化学与现代光电子技术相互渗透,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器件应用三位一体,发展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学术方向。”建立了晶体生长、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和团簇薄膜材料实验室,并承担了两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的项目。在国际上最早利用铁电超晶格LiNbO3晶体研制成功毫瓦级小型全固化蓝光激光倍频器和工作频率为1GHz的超高频声学换能器。该成果被八五“863”专家委员会评价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研究。”
  在带领材料系大步发展的同时,凭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陈延峰个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利用MOCVD技术和PLD技术,研制成铁电/非铁电膜交替排列的超晶格。在实验上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在超晶格中的传播与激发, 及微结构与超晶格频率响应间的规律;研制成功声学超晶格的超高频(GHz)的超声谐振器、换能器等。“离子型声子晶体” 的工作被教育部评为1999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被科技部评选为1999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被科学院2000科学发展报告列为1999年度我国科学家最有代表性的工作。迄今他已在国际核心期刊(SCI)上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nce上1篇,APL和PRB 10篇;申请专利5项(已获授权1项);97年度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材培养计划”。
为 师
  “以前总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现在自己也培养了很多学生,”谈到他的学生,陈延峰教授一脸欣慰。他从1994年开始带第一届学生,现在他的弟子已经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担纲重任,尽显才华。“有些学生做的工作比我还优秀,这让我感到很骄傲,让我觉得工作很有意义,”他说。
  陈教授不光教学生知识,还注重教他们做人。由于材料科学系1993年才建立,比较年轻,建系之初,很多条件尚不完善,老师人数少,科研任务重,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浦口的学生便有牢骚,戏称自己是“没有娘的孩子”,陈延峰和系里的老师就很注意与学生交心。他说:“我就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己管自己,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缓冲阶段,是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判断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自己作决定的这种锻炼,那以后就和社会格格不入。大学里吃点苦没什么,做错了也没什么,老师能够容忍,比在社会上吃苦好多了,所以我鼓励他们在作决定时多与师生沟通,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材料系94级的学生成长得特别快,他们普遍较有主见,不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协助系里照顾下几届的师弟师妹。
  回想建系初期的艰苦创业,陈延峰现在还感慨良多。材料系是1993年建立的,陈延峰1995年开始担任系主任,当时他才32岁。“我的确有很多顾虑,我并不怕做工作,也不怕辛苦,只是南大将材料系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非常重视,但以我当时的经历、资历和学术积累,我真怕自己不能胜任,”他回忆道。好在有学校领导的支持,也有闵教授从旁帮助,闵教授为材料系的发展定下三个方向:要做功能材料;要用年轻人;要从头开始,与国际接轨,像国外那样搞精品系。闵教授还努力为系里争取项目、争取科研条件。在学校的支持和同事的协助下,陈延峰也逐渐排除顾虑,全心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大伙真是白手起家,开始时没有房子没有钱,后来曲钦岳校长硬挤出50万元,给了4间房100来个平方的地儿。最初只有六个老师,没有辅导员,没有年级主任、没有教务员,老师们都是身兼数职。”陈延峰教授继续回忆。而他这个系主任更是事无巨细,都要操心。有一次谢立副校长问他在忙什么,他答说在忙着排课表,谢副校长吃惊地说怎么连课表都要系主任排。这样,一直到1996年,系里才配了教务员,陈延峰也不用再排课表了。不过现在他还会骄傲地说:“我会排课表的呵。”
  这位会排课表的系主任还会跳舞、打球,会和学生称兄道弟、开联欢会,和大家玩成一片,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陈老大”。
为 人
  陈教授说他在闵教授身边学习工作十几年,耳濡目染,不仅努力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学习如何做人,他也常常提到闵教授的话“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他说:“做人有个标准,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多替别人着想,要有宽广的胸怀,要与人为善。材料系的工作有工程性质,讲求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帮助别人,同时也接受帮助。我们这个团队,就互相支持,有分工又很团结,所以科研做得很生动,成效也很显著。其实无论做什么都如此。”这不光是陈教授的做人守则,也已经成为了材料系的传统,材料系建立之初,同事们就相当团结,不分彼此,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才有了材料系十年里的突飞猛进,材料科学界的前辈柯俊先生为材料系题词:“新秀崭集、刻苦敬业、思想新颖、前途无量……”
  最近,陈延峰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和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等课题,正在做声学超晶格材料,要将它进一步做成工作在超高频的声电子器件,这在激光扫描、调制方面有重大应用。我们祝愿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陈老大”在人生的新征程上再攀高峰!         
                艰苦创业  辛勤耕耘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延峰教授
陈延峰,1963年生,199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2000-2001年在MIT做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氧化物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及光电功能器件。
  在南京大学科技馆三楼,我见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老大”。“陈老大” 是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陈延峰教授,“老大”是学生们对他的昵称。“陈老大”其实一点也不老,今年刚刚迈入不惑之年,脸上常挂着亲切的笑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小些。
  虽然年轻,但陈教授的资历和学术贡献却不小,他32岁开始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系主任,最近刚刚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1994年设立的,主要资助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设立至今,南大共有44人获此资助。
  而立之年担任系主任,不惑之年事业再创新高,陈教授的人生路似乎相当顺遂,“其实开始的时候工作是很艰苦的,”陈教授开始告诉我他初来南大时的经历。
拜  师
  1987年,还在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延峰读到一本课程参考书――《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对该书的作者著名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十分敬仰,便慕名来到南大拜访闵教授,在交谈过程中,闵教授渊博的学识令他更为钦佩。
  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陈延峰觉得自己更喜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他再次来到南大,在闵教授门下做博士后。从铸造专业转到材料物理与化学,从工科转到理科,陈延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闵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建设MOCVD薄膜制备技术实验室,利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铁电薄膜,这个课题在国外也刚刚起步,在国内更处于前沿地位。当时的资金只有10万元,条件十分艰苦,陈延峰面对的又是新环境、新专业,需要更多的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压力颇大。“不过,南大的条件和气氛都很好,周围老师对我们十分关心,学校领导也很理解,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去摸索。”陈延峰微笑着说。在艰苦的努力下,实验室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台用于制备铁电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的MOCVD装置, 将在半导体领域行之有效的“原子层控制外延生长”技术成功地用于铁电薄膜材料的制备,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先驱者之一,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863课题的任务。谈到这一研究成果,陈延峰说要多谢导师为他指引了一条成长的道路。
  1993年,陈延峰留校任教,由于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成绩突出,在没有发表论文的情况下,他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是年30岁。这么年轻工作就受到了肯定,我问陈教授有什么经验,他想了想说:“现在的风气不好,不愿做基础的实验室工作,喜欢用现成的设备,但是一流的工作要靠自己做的设备,只要实验室有特色,不愁工作出不来。”
为 学
  陈延峰说他比较喜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懂基本的东西,就不懂如何应用。”对自己的专业,他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欢:“我们就是在帮助工科的人做一些新的材料,工科培养工程师,我们培养材料的设计师,工程师得不到新材料,完全模仿别人的东西也不行啊。”陈延峰既学过工,也学过理,对两者有很深的认识,虽然当年跨专业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他也很感谢在读工科时所接受的实用的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技能对他做理科的研究工作颇有帮助。“这也是90年代闵教授引进一批在工科院校学习的博士生的原因,这对于南大建设有工程应用目标的院系很有意义。”他说。
  在做学问上,陈延峰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选择题目很重要,要选择新颖的课题,做最前沿的工作。“当然,做前沿的工作不是说哪个时髦做哪个,”他强调,“要把基础打好,才会有敏锐的眼光和创造性。” 本着这一思想,在闵教授的指导下,材料系创立初期,就注意到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主要是微电子和光电子产业)迫切需要高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结合南大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基础学科的优势以及在功能材料方面研究的长期积累,材料系明确地将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方向定位于功能材料,特别是信息功能材料。确定了“以材料的结构性能、精细人工合成化学与现代光电子技术相互渗透,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器件应用三位一体,发展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学术方向。”建立了晶体生长、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和团簇薄膜材料实验室,并承担了两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的项目。在国际上最早利用铁电超晶格LiNbO3晶体研制成功毫瓦级小型全固化蓝光激光倍频器和工作频率为1GHz的超高频声学换能器。该成果被八五“863”专家委员会评价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研究。”
  在带领材料系大步发展的同时,凭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陈延峰个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利用MOCVD技术和PLD技术,研制成铁电/非铁电膜交替排列的超晶格。在实验上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在超晶格中的传播与激发, 及微结构与超晶格频率响应间的规律;研制成功声学超晶格的超高频(GHz)的超声谐振器、换能器等。“离子型声子晶体” 的工作被教育部评为1999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被科技部评选为1999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被科学院2000科学发展报告列为1999年度我国科学家最有代表性的工作。迄今他已在国际核心期刊(SCI)上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nce上1篇,APL和PRB 10篇;申请专利5项(已获授权1项);97年度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材培养计划”。
为 师
  “以前总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现在自己也培养了很多学生,”谈到他的学生,陈延峰教授一脸欣慰。他从1994年开始带第一届学生,现在他的弟子已经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担纲重任,尽显才华。“有些学生做的工作比我还优秀,这让我感到很骄傲,让我觉得工作很有意义,”他说。
  陈教授不光教学生知识,还注重教他们做人。由于材料科学系1993年才建立,比较年轻,建系之初,很多条件尚不完善,老师人数少,科研任务重,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浦口的学生便有牢骚,戏称自己是“没有娘的孩子”,陈延峰和系里的老师就很注意与学生交心。他说:“我就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己管自己,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缓冲阶段,是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判断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自己作决定的这种锻炼,那以后就和社会格格不入。大学里吃点苦没什么,做错了也没什么,老师能够容忍,比在社会上吃苦好多了,所以我鼓励他们在作决定时多与师生沟通,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材料系94级的学生成长得特别快,他们普遍较有主见,不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协助系里照顾下几届的师弟师妹。
  回想建系初期的艰苦创业,陈延峰现在还感慨良多。材料系是1993年建立的,陈延峰1995年开始担任系主任,当时他才32岁。“我的确有很多顾虑,我并不怕做工作,也不怕辛苦,只是南大将材料系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非常重视,但以我当时的经历、资历和学术积累,我真怕自己不能胜任,”他回忆道。好在有学校领导的支持,也有闵教授从旁帮助,闵教授为材料系的发展定下三个方向:要做功能材料;要用年轻人;要从头开始,与国际接轨,像国外那样搞精品系。闵教授还努力为系里争取项目、争取科研条件。在学校的支持和同事的协助下,陈延峰也逐渐排除顾虑,全心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大伙真是白手起家,开始时没有房子没有钱,后来曲钦岳校长硬挤出50万元,给了4间房100来个平方的地儿。最初只有六个老师,没有辅导员,没有年级主任、没有教务员,老师们都是身兼数职。”陈延峰教授继续回忆。而他这个系主任更是事无巨细,都要操心。有一次谢立副校长问他在忙什么,他答说在忙着排课表,谢副校长吃惊地说怎么连课表都要系主任排。这样,一直到1996年,系里才配了教务员,陈延峰也不用再排课表了。不过现在他还会骄傲地说:“我会排课表的呵。”
  这位会排课表的系主任还会跳舞、打球,会和学生称兄道弟、开联欢会,和大家玩成一片,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陈老大”。
为 人
  陈教授说他在闵教授身边学习工作十几年,耳濡目染,不仅努力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学习如何做人,他也常常提到闵教授的话“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他说:“做人有个标准,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多替别人着想,要有宽广的胸怀,要与人为善。材料系的工作有工程性质,讲求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帮助别人,同时也接受帮助。我们这个团队,就互相支持,有分工又很团结,所以科研做得很生动,成效也很显著。其实无论做什么都如此。”这不光是陈教授的做人守则,也已经成为了材料系的传统,材料系建立之初,同事们就相当团结,不分彼此,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才有了材料系十年里的突飞猛进,材料科学界的前辈柯俊先生为材料系题词:“新秀崭集、刻苦敬业、思想新颖、前途无量……”
  最近,陈延峰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和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等课题,正在做声学超晶格材料,要将它进一步做成工作在超高频的声电子器件,这在激光扫描、调制方面有重大应用。我们祝愿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陈老大”在人生的新征程上再攀高峰!         
               (堵琳嘉)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