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珍贵的信
融融秋日,翻检旧物,一封旧信跃然眼前,这是程千帆先生1990年3月25日的来信。尺牍犹在,先生已渺,不尽的往事涌上心头。
1989年6月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部队院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作环境不尽人意,心中总会为未继续读博而后悔。正是出于一种想倾诉和想有人指点迷津的心理,在一次路遇程先生后,便冒昧地给他去了信。
没想到先生很快回了信,开首说道:“意外地接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在新华书店匆匆见后便无缘交谈,后听说你因各种原因未能继续学习,很感遗憾。但万流归海,一个有志学问的人终归会有所得的。不拿做学问当吃饭的手段反而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对于有志者反而是有利的条件,愿你以此自勉。”一席娓娓道来、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心头豁然开朗。
因我去信中提到我所在的学院将王安石故居临时用作健身房,我觉不妥,先生回复道:“王荆公是主张富国强兵的,必然不反对男女青老年同志做健美操,做操总得有个地方。这位老政治家退休宰相当年既能慷慨地‘舍宅为寺’,今天也必能发扬爱国主义,‘献堂为房’也。”先生以一种超越时空、不凝滞于物的胸怀看待这件事,既体现了他独特的视角,他的幽默,他的风趣,更是教我以一种宽阔的视野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为先生的良苦用心深深感动。
信的末尾说:“我今年七十有七,已不能做什么事,还有四位研究生未毕业,1991年秋季,便只是‘逍遥游’,不再做‘大宗师’了。”体现了他甘为人梯、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崇高品德。
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每当重温,总是为先生对后学的关爱激动不已。说起来,我不算是程先生的弟子,但先生对我这个无名小辈却是关爱有加,两次赠我条幅,一次为我的散文集题签。他这种做人的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些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我都以先生为榜样,尽己所能给别人以关心和帮助,从中获得莫大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先生这种豁达看人生、看世界的胸襟给了我无穷的教益,他教会我在任何处境下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有所成就。遵照先生的教导,这些年在工作之余我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了三本散文集,正是应了先生的那句话,“万流归海,一个有志学问的人终归会有所得的。”
这封信我会珍藏一生,先生的人格和学识我也会景仰一生,学习终老。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