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大洋的中华之韵
――记我校学生民乐团首次访美演出
9月23日早晨8时,一架上海至旧金山、航班号为UA858的大型客机飞越太平洋,缓缓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舱内走出一队特殊的年轻人,黑头发、黄皮肤,旅途的劳顿让他们面露倦容,但倦容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他们来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自中国的长江之滨,他们就是多次赴港、澳、台演出、久负盛名的南京大学学生民族乐团。
这支团队由24名学生、6位带队老师组成,是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几所美国著名高校的联合邀请,前往美国进行访问交流的。
走下飞机,脚踏在那块陌生的土地上,看着满眼的异国风情,“久经沙场”的同学们心里也不禁犯起了嘀咕:中国的音乐在这里会受欢迎吗?中国的民族文化会被接受吗?
乐 架 友 谊 桥
乐团首场演出是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的。大家都知道“开门红”的重要性,所以虽然演出是晚上七点半才开始,但为了充分准备保证质量,打响第一炮,吃了午饭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赶过去了,生怕去迟了太匆忙。到达演出场地伯克利的国际剧院(International House)时,发现里面还在开午间音乐会暂不能进,同学们都松了口气,也有点为自己的紧张感到好笑。不过他们也丝毫没敢闲着,把乐器卸在门口就开始了组装(为了运输的方便和安全,临行装箱时好多乐器都是拆散了放的)。经过定位、架琴、调音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晚七点三十分音乐会准时拉开了序幕,在乐队指挥张静波老师引领下,同学们开始了访美的首场演出。乐章奏起,大家心中没有了担心,没有了疑惑,只有那熟悉的音符在脑中飞扬、在指尖流淌。
边疆草原的万马奔腾、江南水乡的清丽婉转、西南边陲的婀娜多姿……好一幅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
台上的演员全神贯注,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经久不息的掌声抹去了同学们心中的疑问,黄皮肤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之间没有了距离。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散去,围着乐团的演员和老师问东问西,合影留念。很多外国朋友为这神奇的东方民族音乐所折服,走上台去,一会摸摸这个,一会拨拨那个,带着一脸的惊奇与赞叹。乐团的同学们耐心地为他们解答各种问题,甚至手把手地教他们,让他们直观地感受中国乐器的神奇。看到他们因为发出一个音符而雀跃不已,乐团的同学也都露出开心的笑容。数学系的赵双同学还把自己的竹笛送给了一个会吹长笛的美国朋友。
随后的几天中,南大民乐团又先后在达拉斯、华盛顿、纽瓦克、纽约、波士顿等地进行了五场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是反响强烈、满场轰动,每一场演出都是曲终而人不散。最后一场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活动中心演出结束后,波士顿大学的副校长Dr.susan Ellen Paris惊叹地夸赞:“他们的演出是一流的,是世界的!”一个祖籍上海从小长在美国、现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学生说:“我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音乐,感觉就像仙乐一样,以前从不知自己的祖国有这么美妙的音乐,这么璀璨的文化。”他还拿着演出的节目单,像追星族一样找乐团的每个同学签名。每场演出结束,演出的照片、交流的信息都以最快的速度被传到网上,传遍世界各地,《世界日报》《新州周报》《美中晚报》《美洲时报》及各个城市的地方媒体也都对民乐团的访美做了详尽的报道。
演出之余,民乐团还在哈佛、斯坦福、耶鲁、特拉瓦、麻省理工等几所大学进行参观、座谈、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年轻的学子们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音乐、谈文化,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
音乐是交流的窗口,音乐是友谊的桥梁,音乐让两国的年轻人心贴着心。每次依依不舍之际,年轻的学子们总是互留电话、EMAIL,希望相逢再有时。
校党委副书记、此次访问团的团长徐泽华教授说:“南京大学近年来一直将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积极倡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校际之间全方位的合作交流。这次南大民乐团的访美交流不仅是南大学生对外交流史上的突破,也是国内高校学生民乐团的首次出国访问,形式新颖、意义重大。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扩大了南大在海外的影响,也密切了中美高校间的联系。这次出访的同学虽然都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而是来自南大的各个不同的院系专业,但在演出过程中,他们都抱着专业的态度,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水平。在交流过程中更是落落大方、谈吐不俗,充分体现了南大学子的全面素质,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他们带去了一股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的春风,更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交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弦 动 游 子 心
南京大学民乐团此次访美除了与美国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藉中秋国庆佳节之际慰问南大在美国的校友以及旅美的华人。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道出了南大在美所有校友和所有旅美华人的共同心声。所以南京大学民乐团每到一站,都受到当地南大校友会以及旅美华人协会热情周到的接待,他们视乐团的同学和老师们为亲人,他们为乐团细致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每当听到乐团同学们为他们奏响熟悉的乡音,他们觉得惟有致以雷鸣般的掌声才能表达心中的谢意,因为他们从那熟悉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母校的关怀、祖国的嘱托。
民乐团的团长,学生工作处处长钱钟教授特别提到乐团的第二场演出。那是在达拉斯一个专业的音乐厅举行的,可容纳1500人的音乐厅座无虚席,可以说是规模空前。而济济一堂的宾客中大半都是当地南大的校友及各界旅美的华人。还有很多人是多天前就预订了票,演出当天请了假从附近的城市驱车好几个小时特意赶来的。台下的掌声和台上的乐声是彼此激赏的共鸣,不少离乡已久的老人听到这熟悉的乡音,不自觉地随着节拍一同哼唱,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洋溢着幸福。观众中有不少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如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主席乔迈钧先生等,他们都盛赞民乐团的演奏水平。当听说这些学生都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而是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时,更是啧啧夸赞。有一位校友还以“近若流泉远如鹤,中华仙乐遏行云”来称赞同学们的演出。在这些观众中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他和同学们一样来自长江之滨,他就是原江苏省歌舞团副团长孙承骅先生,民乐团此次带去的节目中那首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就是出自他的手笔。看到乐团这些小演员们一张张年轻的脸,听到这一首首再熟悉不过的故土之音。老人激动了、兴奋了、忘情了,他拿起自己的二胡,坚持要和乐团的同学们同台演奏二胡齐奏《赛马》。一曲《赛马》让老人忘记了自己身在他乡,一曲《赛马》让老人似乎又年轻了二十岁。
曲 溢 民 族 情
思乡,这个词不是在外留学、工作、生活的人的专利,这次出访的同学老师们也都深有感触。虽然他们只是去了短短的十五天,虽然每到一处都有热情的校友为他们安顿好一切,几乎每餐吃的都是熟悉的家乡菜,虽然美国的一切让他们感到新奇和赞叹,但他们心中却始终还有着一丝挥不去的寂寞和陌生感。他们在这个和自己的国家拥有着不同历史和文化的国度里,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这两个字的分量和内涵。
访美期间,适逢祖国母亲54周岁的生日。同学们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出祖国一片喜庆的情景。可是,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却什么都感觉不到,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那份激情,用自己的音乐去诠释那一份爱国之心。乐团的老队员,日语系研三的朱圆圆同学告诉笔者,她曾随乐团多次出访,每次都是在国庆前后。这次访美又逢国庆,不能在家中和亲朋好友一同为祖国庆贺,总是有一些遗憾。但能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到异国他乡为祖国喝彩也觉得别有意义。
在美国有一场演出,主办方为了表示中美友好交流,在音乐会开始前分别播放了中国和美国的国歌。当《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在耳边响起,幕布后已经在舞台上就坐的同学们全都“唰”地站立起来,和着乐声轻轻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那晚的演出大家都很卖力,每个人都用心地奏出每个音符,希望这些音符能将他们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传递给在场的观众,飘过太平洋传递给祖国的亲人。
最让同学们感动和难忘的是,乐团在美的访问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各地领事馆的重视及关心。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驻纽约总领馆的领事和教育、科技参赞、驻美大使馆的教育参赞以及一些联合国的官员都观看了演出。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先生还在国庆宴会前特别抽空于自己的官邸会见了乐团的领导和老师,并对南大民乐团在美国的访问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高度的评价。
国庆的前一天,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刘川生女士代表杨大使热忱邀请了全体团员前往教育处进行联欢,共庆祖国华诞。刘参赞高度地赞扬了民乐团此次访美演出的意义,她说:“你们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你们从祖国来,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祖国的温暖,今天晚上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刘参赞温馨的话语,教育处里熟悉的中国式的摆设,墙上悬挂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教育处的大厨特意制作的各种正宗中式佳肴,让同学们仿佛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那一晚,同学们、老师们、外交官们都忘记了自己是在美国,大家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一曲《歌唱祖国》把联欢晚会推向了最高潮,所有的人欢呼了、雀跃了、沸腾了…… (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