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
著名华裔科学家冯元桢教授是当代新学科“生物力学”的创立者,在国际学术界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他目前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教授。
冯元桢1919年9月15日生于中国江苏省武进县,194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公费留美,于1948年获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空气动力学、超音速、弹性力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非线性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性理论、颤振和冲击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多次获奖,他的第一部专著《 Theory of Aero-elasticity 》是气动-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已被译成俄、中、波等多种文字。同时,他还担任洛克希德、波音及道格拉斯等多家航空公司顾问,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冯元桢教授致力于新兴交叉领域――生物力学的开拓,这是因为现 代医学上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的病理涉及力学,需要力学专家合作研究。当时生物工程学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冯元桢在其夫人――名医喻娴士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从动物解剖开始, 研究活组织、器官的生理和力学机理, 为生物力学开创道路。之后,他在发现人体血球、血管、微循环的奥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立了著名的“冯氏隧道理论”。
1966 年, 冯元桢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立生物工程系,并将工程学的原理运用于人体机能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内,冯元桢和他的实验室取得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研究;.以肺毛细血流片层流动(Sheet flow)模型为核心的肺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生物组织器官生长和应力的关系的研究。在冯元桢教授的领导下,加大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研究与教学声名卓著、成果丰硕,并为开创新的医学疗法和增进人类健康建树良多,从而赢得了国际公认的领导地位。
冯元桢教授曾获多种学术奖章,包括国际微循环学会的Landis奖(1975),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von Karman 奖(1976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 Lissner 奖(生物工程大奖, 1978)、"百年大奖"(1981)、Worcester Reed Warner 奖(1984)、Timoshenko 奖(1992)和 Melville 奖(1994),国际生物流变学会的 Poiseuille奖(1986),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ALZA奖(1989),以及美国工程院"奠基者奖" (Founders Award)奖(1998)。同时,冯元桢教授荣享五个院士头衔,分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9)、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99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2)、美国力学科学院院士、院长(1983-8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他还是多个国际专业学术团体的创始人和主持人,曾任美国力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生物工程委员会主席、世界生物力学委员会主席等,为推进世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元桢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培养了上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在学术界、工业界均有优异的表现。他在教学与科研中著书不辍,其学术专著已成为生物力学学科之经典,他编写的多种生物工程教科书已被世界各国作为标准教科书而 普遍采用。为表彰冯元桢教授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献身精神,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以他命名的“冯元桢青年研究工作者奖”"。
冯元桢教授非常热爱祖国,他十分关心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后,他是最早来华访问的学者之一。他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上自豪地宣称:“我是中国人!” 他对中国赴美留学的青年学者也是多方扶掖。他十分重视祖国的科学人才培养,多次回祖国大陆访问,并担任中国十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名誉研究员。
冯元桢教授十分关心祖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早在1979年6月中国生物力学考察组赴美时,他就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必须引起十分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使得医疗费用恶性上涨,不要重蹈欧、美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引起医疗费用狂涨的覆辙。1979年9月至11月,冯元桢教授和他的学生、助手颜荣次教授一起回国,在武汉(华中工学院)和重庆(重庆大学)两地讲学,参加这次讲习班的成员大多成长为我国第一代生物力学研究队伍的骨干。为了促进祖国生物力学的发展,冯元桢教授在已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和华中工学院前院长朱九思等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扩展为中、日、美、新加坡四国),首届会议于1983年在武汉召开,冯元桢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组织和器官应力-生长关系的假说(冯元桢假说),揭开了生物力学发展史的新篇章。迄今,研讨会已历五届,对我国生物力学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为表彰冯元桢教授对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作的贡献,中国科学院1994年授予其外籍院士的称号,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授予他 “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冯元桢教授八旬华诞之际,美国加州大学决定,为加大圣地亚哥分校新建教学大楼的 大礼堂冠以冯元桢的姓名,命名为"冯元桢礼堂"。这幢生物工程大楼设有一系列设备先进的教室、实验室,而"冯元桢礼堂" 将是大楼的核心部分,礼堂内将设150个座位,配备现代化视听系统、远程教学设施、多媒体及网络仪器等。加大的这一举措足以显示其对冯元桢这位德高望重的华裔科学家的崇敬。
2000年12月1日晚,81岁的冯元桢教授荣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克林顿总统在白宫亲自为他颁奖(见本文配发照片),冯元桢教授偕同夫人及女儿一同出席颁奖典礼,虽然年逾八十,但冯教授精神抖擞,身体硬朗,他得奖后说:希望两岸科学家“合则发达”,宜多交流合作。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从1963年首次颁发以来,每年平均约只有十人可以获得,由美国总统在白宫亲自颁奖。过去曾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包括1975年的陈省身和吴健雄、1986年的李远哲、1988年的朱经武,最近一次则是由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桐在1997年获得。冯元桢是历来首位以生物工程获奖的科学家。 (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