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江河碧水清波
――访首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得主张全兴教授
2003年8月,首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公布,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全兴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的“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废水及其资源化”技术项目,赫然在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年产生废水上百亿吨,其中农药、染料、医药及其中间体的生产废水因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色度高、酸(碱)性强、含盐量高、难以生物降解,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难题。
张全兴教授开发的树脂吸附法,在国内废水治理问题上可谓意义重大,它具有适用范围宽、吸附效率高、脱附再生容易、工艺合理、操作简便、能有效实现废物资源化等特点,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最近,记者采访了张全兴教授。这位被业内人士誉为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带头人的学者,娓娓道来,谈得最多的是他钟爱并为之奋斗不已的环保事业。
张全兴说,他的一生离不开两个“南大”――北“南大”(南开大学)是他求学成长的地方,南“南大”(南京大学)是他科研迈向更高峰的地方。
1957年,张全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高分子专业。在南开大学,张全兴很庆幸自己能遇上一位好老师――何炳林院士。何炳林是20世纪50年代回国的高分子化学家。他在南开大学建立了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创立了高分子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岁时,张全兴投师何炳林门下,他回忆说,何先生对学生很严格,也很关心,对教学与科研工作一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老师的影响下,张全兴一心扑在科研上。为了获取最准确的实验数据,他以实验室为家,记不清在那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此他还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绰号。张全兴说:“何先生对我有个评价,说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勤奋的一个。”“我总想着,不管做什么事,不管到哪里,都要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培养。”
1960年张全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协助何炳林教授开展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他们研制成功大孔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和膦酸型树脂,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并被成功用于工业水处理、铀的提取和有机催化等领域。“高强度多孔性离子交换树脂”项目获1964年国家新产品三等奖。
“文革”期间,科学研究受到了阻碍,但张全兴和导师没有灰心。从70年代后期起,他们在国内最早开展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率先研究了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的傅氏后交联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并在南开大学化工厂实现了工业生产。这类树脂不仅能应用于甜菊甙提取和血液灌流治疗安眠药中毒等领域,而且能成功用于抗生素、中草药提取等方面,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5年,因为要照顾远在南方的父母,张全兴从南开大学调到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任教。也许是他与“南大”两字有不解之缘,1993年,慧眼识才的南京大学力邀张全兴加盟。
南京大学为张全兴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但南大一贯重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应用方面比较薄弱。摆在张全兴眼前的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当时,学校与环科系教学科研用房十分紧缺,系领导从办公室中挤出两间共4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留给张全兴用于改装成实验室。
面对空空荡荡、连下水道都需自己改装的实验室,张全兴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张全兴想起了校、系领导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况且,他喜欢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这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传统积淀而成的。他决心放手一搏:“走自己的路,做想做的事!”
从零开始,创业艰难,张全兴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
结合70、80年代以来的科研成果,张全兴及时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工程交叉学科的研究,自主开创了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资源化新领域,并在国内最早建成工业装置。由他主持和参加的二十多项国家及部省级项目均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不仅有效治理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而且从中分离回收大量化工原料,实现清洁生产。
开拓创新结硕果。历年来,他荣获国家、部省级2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发表论文14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24项,其中已批准7项。主持申报的“有毒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和资源化”项目被科技部批准为“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主持完成的“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十年间,张全兴所在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也从当初曾被人称为“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迅速发展到国外20世纪90年代水平。张全兴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环境工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2001年,我们又得到了英国一家厂商的帮助,购置并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仪器。这些条件,就连某些兄弟院校也羡慕不已。”
不过,张全兴认为,实验设备都是客观外在的东西,人的创造精神和团结合作才具有无穷潜力。“应用科学研究不是一支笔、一台电脑就可实现的。每一项工程都可能涉及成千上万个数据,更需要一支过硬的队伍。”
多年来,张全兴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20多名,在树脂研究领域带出了一批年轻人。张全兴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面对一个完整项目的经历,提高他们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他也十分注重培养学术梯队。现在,由他参与培养和引进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环境工程系的骨干力量,系里已有7位教授(其中5位博导)、6位副教授,还有十几个年轻教师,一改建系时师资力量捉襟见肘的窘状。1999年,由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组成的环境学院,获得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年,环境工程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环境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两个重点学科之一;现在,他们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把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成全国一流的学科。
2001年,张全兴领衔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全兴赴北京向科技部、教育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主管领导语重心长地建议他说:“张老师,你这个项目很有价值,能真正解决国内化工企业污水治理的难题。你可以搞一个股份制公司,留下一批优秀博士生,把你这个技术真正推广起来,把它做大做强,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作更多贡献。”
张全兴心动了。他说:“60岁之前,我真的压根没考虑过自己会办公司。现在,我决心冒一次险,毕竟这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情。”
江南四月,春光明媚,在各级领导和各届人士的支持下,在南开戈德集团公司等4个股东单位的积极参与下,2002年4月28日,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
经过一年多的正常运转,公司大大加快了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步伐,已成为国内环保产业的新生力量。公司当年盈利并成为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复合功能吸附树脂”项目被列入《2003年度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并争取在明后年建立国家级有毒有机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工程推广中心。
让张全兴高兴的是,他们已帮助众多化工企业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环保问题,使企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为保护长江、太湖、淮河、海河、大运河和黄浦江等水体的水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他们已在全国20多家工厂企业建成30多套装置,有效处理了几十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每年使企业约200多万吨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减少向水体环境中排放有毒有机物引起的COD约1万多吨,并可从废水中回收约几千吨有机化工原料和几万吨无机化工原料。昔日面临强制停产的“污染大户”如今成为“治污标兵”,众多企业不仅抛掉了废水污染的包袱,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张全兴形象地比喻说:“为治理污染,原来企业往废水里扔钱,现在是要帮他们从废水里捞钱。”面对一个个企业领导和职工感激的神情,张全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现在,在南京长江二桥南端,南京新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幢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的研发大楼正拔地而起。
60多岁的张全兴眼前,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我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90亩,以研发大楼和中试车间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把它建成一个科技开发和推广的中心。”“环境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任重而道远。我希望尽余生之力,与年轻人一起,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把更多的五颜六色的有毒有机废水治理成无色透明的可利用水,还江河一片碧水清波!”
(朱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