炯炯睿智 堂堂儒风
――记《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戴舟校友
戴舟,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原总编,在我国宣传教育系统,在政治理论界中颇有建树,享誉盛名。香港《镜报》月刊专栏作家、中国新闻社资深记者陶社兰女士经过精心策划,选择了中国政治、经济界30位杰出的、顶尖的人物进行专访。在《镜报》上依次连载,最后汇总以《影响中国未来政策的30双眼睛》专集出版发行,其中一双“眼睛”就是戴舟的。
戴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在党的八十二周年之日,我们北京校友会特地前往拜访他。他心胸动了大手术刚出院不久,精力尚未完全恢复,但依旧神态自若,侃侃而谈。
《求是》的第一任社长
若干年前,当戴舟怀着虔敬的心情把自己的文章投给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求是》)的前身)杂志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那里工作。199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调当时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的戴舟到《求是》杂志社任社长。
作为《求是》杂志的第一任社长,戴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总编辑邢贲思管理全局工作,特别是集中做好社务和党务工作。然而,当时一些风言风语也在悄然扩散,有人说他在中宣部当秘书长,行政协调能力还可以,但不懂业务、理论水平未必行。不仅如此,当时正值杂志社所属的一个公司500万元诈骗案刚刚暴露,全社上下议论纷纷、拭目以待。戴舟自言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于多事之秋,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1997年12月22日,在经过9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后,戴舟在全社干部职工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高举旗帜,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办好《求是》杂志而努力》的长篇讲话。这篇讲话可视为一篇迟到的施政演讲。在讲话中,戴舟对《求是》杂志的性质、任务、办刊思想和应遵循的方针原则,杂志的质量和发行,制度的建立和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在这篇讲话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办刊为中心,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发行,从严治社,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经营和管理,使杂志社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的工作思路。正是遵循这条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求是杂志社在此后几年的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这篇全面、系统的讲话中,大家不仅看到了戴舟的水平,更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家为此感到振兴,却不知在这一切的背后蕴含了戴舟多少心血。这一年他带着严重的糖尿病和动过胃、胆囊大小5次手术的虚弱身躯没日没夜地苦干,直累得4次住进医院。
付出就有收获,戴舟靠自己的真诚和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信任,也换来杂志的发行量由70万份猛增到100多万份的佳绩。在此后的4年中,这个数字一直伴随着《求是》杂志。
戴舟深知,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要与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多做点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他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组织得力的专案班子清查500万元诈骗案,并亲自抓,临阵指挥,终于在不很长的时间里查清了此案。首犯被判刑惩处,相关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此事打击了经济犯罪,挽救了有关干部,弘扬了正气,大得人心,震撼了全社上下,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1998年元旦,戴舟到干部职工家里走访,跑了整整两天。两天的走访,让他心情无比沉重,杂志的副总编辑住房只有53平方米,普通职工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几家人合住,有的三代同堂,还有的大龄青年已年近40依然无房结婚。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此,他到处咨询,四处求援,没有人说得清他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和辛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奔波下,短短4年时间,求是杂志社3次分房,总套数约有150套左右,增加住房面积超过了历年住房面积的总和。离退休老同志住房达标,消除了无住房户,新婚夫妇住上了80平米的大房子,连单身汉也分到了两居室。大家对此感慨万千,许多人充满感激地说:老戴的确是办实事的。
策划选题抓精品
1998年8月,《求是》当时的总编辑刑贲思卸任,中央任命戴舟为《求是》总编。
在杂志编辑工作上,他具体提出要“年有全局,季有选题,月有安排,期有中心,重点突出,版面新颖,富有创意”的主张,要求大家增强全局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他说:“《求是》这个特定的岗位,一方面要求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不能放松自身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写作。”于是他给自己的“约法三章”:要求编辑学习的内容,自己要先学习;要求编辑研究的问题,自己要先研究;要求编辑达到的水平,自己要先达到。
这几年,戴舟发表了一系列有份量的好文章。许多文章观点独特、见解深刻,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后,戴舟连夜赶写了题为《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的评论员文章,第二天一早让司机送到杂志社,而他自己又赶往十五大报告起草组。文章发表后,全国各地的传媒纷纷加以转载、播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年戴舟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均被新华社播发消息,有的全文转发,这充分证明了戴舟作为平民理论家的实力和造诣。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戴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科学论断不是一般的党建论述,而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意义也不局限于党的建设领域,而是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除了在杂志上组织编发系列评论和重点文章外,戴舟还带头撰写了《论“三个代表”》和《再论“三个代表”》的理论文章。他的文章,从多角度深刻提示和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理论创新及其时代意义,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生动的体现;同时正确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积极促进了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牢牢把握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中国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戴舟认为,“四个如何认识”的关键是前两个如何认识,不从根本上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难以解决干部群众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问题。而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非下苦功夫不可。文章既要有新意,又要有说服力,这很难。
在戴舟的直接策划组织下,杂志社组成重点课题研究写作小组,写出了“九论”文章。这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广泛吸收当代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必然归宿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充分体现了戴舟强调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政策性和学术性统一的要求。文章的每一篇都要经戴舟几次精心修改才定稿,发表后都引起很大的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了重点报道。
在精心组织《求是》杂志编辑工作的同时,戴舟始终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胜利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宣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性》、《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经验及启示》、《总结历史经验、开辟光辉未来》、《牢固树立“生命线”意识》等一系列文章,就是他多年笔耕不辍的明证。
戴舟在《求是》杂志社4年的工作,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1999年11月25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听取《求是》杂志社工作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讲话。他说:“近年来,《求是》杂志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正确、积极地宣传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的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讲’教育、班子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2月,主管全国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求是》杂志社的工作报告上批示:“《求是》杂志社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坚持政治家办刊,坚持为大局服务,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工作很努力,很有成效。”这些不仅是党中央对杂志社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戴舟的充分肯定。
《求是》人不无感慨地说,这几年是杂志社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杂志的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进一步提高;发行量连续4年保持在100万册,知名度和外在影响进一步扩大;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包括工资、福利、住房有了较大的改善;单位的资产积累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人们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戴舟卸任的时候,大家纷纷与他合影留念,不少人流下了惜别的泪水。戴舟也深为大家的真情所感,几次讲话都哽咽得说不下去。总编室的同志每人与戴舟合影,每人向他求一幅字,以表示对老总编的留恋与尊敬。在送给戴舟的影集前,大家深情地写道“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况一群乎?”戴舟视大家为知已,大家也当然地把他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永远谦虚 保持本分
在宣传思想界,戴舟是以善交朋友多出了名的。虽然名声在外,他却自谦只是“中央机关的一名普遍工作人员”。
戴舟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对家人、朋友、下属、都是一片赤诚之心。他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总是铭记在心,在北京安定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把母亲接过来,侍奉到老。他的书桌上始终摆放着母亲的照片。
1960年,戴舟入南京大学时,校长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郭影秋。1963年初郭校长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匡亚明从吉林大学调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他从严治校,精心组织教学、科研,亲自为学生讲授政治课,教育师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给戴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时匡亚明被“打倒”。有一次,戴舟回老家过春节,专程至南京看望老校长。当时老校长仍被关在南京大学学生宿舍,看管很严,几经交涉,戴舟总算得以见到老校长。匡亚明紧紧握住戴舟的手,以一种感激的心情说:“你还能来看我,不错不错。”戴舟在五七干校劳动时,听到郭影秋校长病重的消息,也专程从干校回京看望。以后只要有机会回京,他总要去看望病中的郭校长,直至把他送走。
从《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杂志社为表示对他几年来工作的肯定,决定从社长奖励基金中拿出两万元人民币对他予以奖励。但是戴舟认为自己是一个已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为党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感谢大家的好意,并决定把这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以表达对党多年培养的感激之情。
戴舟认为,人的一生说到底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事就要凭真本事,假把式可以蒙混于一时,终究不能得意于一世。还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戴舟常说,要用真理的力量启迪人心,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心,用感情的力量温暖人心;要有让人之心,容人之量、助人之力;要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家中自己书写的条匾“无我”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方积根 冯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