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上午,久雨初晴,秋高气爽。我和老伴朱嗣昭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前去拜访王德滋老师,我们都是王德滋老师的学生。一进门,便见到王老师笑容可掬地策杖迎上前来,连声说:“欢迎,欢迎!”我们相让落座后,便打开了话匣子寒暄问候,随意聊天……
看上去,王老师的气色很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讲起话来声音宏量,儒雅切题,中气不减当年。
当我们问及他的健康状况时,他爽朗地笑着说:“我呀,能吃能睡,一切都很好!只是这两年听力稍差点……”
等他讲完后,我动情地对他说:“王老师!我今天是专门来看望和感谢你的!我那本《新构造控水理论与地下水探寻开发技术》新书,是在你的热情鼓励、悉心指导和双手托举之下,终于出版问世了。如果没有你的鼎力相助,当年我从萧楠森先生那里得到的真传,可能就要烂在我的肚子里失传了……”
他连忙接过话题,谦虚地说:“不足挂齿!说明我看对了人。你为地科院抢救、保存下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精神可佳啊!”
我们一同回忆起十多年前,在一次全院大会上相遇的情景。我首次向他吐露欲写书的意愿……他当场就很高兴地鼓励我说:“好啊!我支持你,你若能把萧先生应用新构造分析找水的一套技术写成书,那对地科院来说,真是功德无量啊!”我听了之后,信心百倍。
2014年春,在我院举办的萧楠森教授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我们又一次相遇。王老师问起我书稿的撰写进度,我如实地向他禀报。他满意地点头微笑,并热心地给我提出了几点要求。回去后,他立马给北京的地质出版社写了一封亲笔信,向他们推荐我的书稿。所以当我的书稿发过去后,出版社只经过少许修改,便付印出版了。
这次见面时,他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吴啊!大作我浏览了一遍,写得很好!内容充实,文笔生动,语言流畅;有亮点,有新意……。我对你这本书的评价是:开拓、传承、发展、创新八个字。”随后,他又向我逐字逐句地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担心谈话时间太长累着他老人家,便起身告别,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拜见。
回家以后,我思绪萦怀。地科院准备在11月27日举行本院百年华诞庆典。我想写点文字以示祝贺,便顺手翻开地科院的简史,惊讶地发现,在很多重要的历史结点上,都留下了王德滋院士的踪影。地科院今天的辉煌,在很多方面都与他老人家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分不开。
王老师在七十多年的地质研究生涯中,贡献突出、业绩卓著。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教材、专著、译著14部;在高级别的中、英文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多达200余篇;荣获省部委、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项(含合作项目);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多名。说他是地质界的巨擘、大师,新老同行们心悦诚服。
说他是教育家也一点不夸张。他早年呕心沥血地为地科院搭建“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制定出老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们发扬“奉献、团结、协作、创新”的团队精神,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这些举措,多年来代代相传,一直是地科院克难制胜的法宝。
说他是地科院的当代“伯乐”,那是当之无愧。王老师不仅能慧眼识人,而且能亲手培养人,善于用好人。许多中青年教师都得到过他的栽培与提携。
他是创造地科院历史的参与者、传承者;又是地科院发展创新的推动者。许多年来,地科院领导班子的人事更迭、学科建设、实验室设置、人才培养……都少不了他的一份操心与建言。
如今,他退而不休,岿然屹立在地质制高点上,两眼紧瞅着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当机遇一露头,他便立即组织起精兵强将,攻城略地,抢占先机,使得地科院这根常青藤青春常驻,经久不衰。他和地科院相依相伴长达75个春秋,二者几乎融为一体,所以在庆祝地科院百年华诞之际,笔者情不自禁,以“登顶”为题,用一首七言藏头诗来结束全文。
登顶
赞誉地科百年功,
王者谦恭不称雄。
德厚载物出人杰,
滋润桃李硕果丰。
当年辉煌豪气在,
代代基因驻传统。
伯仲叔季比登顶,
乐览群山我为峰。
(吴春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