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人在西藏
西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她以她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许多人向往……
西藏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200多万藏族同胞,守候着祖国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第三次教育援藏会议的召开,南京大学积极加入到教育援藏的队伍里,成为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全国5所内陆高校之一。今年四月上旬,我作为南京大学赴西藏大学参加对口支援会议代表,有机会在拉萨采访了一些人,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为了支援西藏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有不少南大人在那里奉献青春,直到今天。
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南大的学生援藏,因时代久远,只是闻有其事,未能采访到人。1976、1977年 ,我校先后有5位工农兵学员自愿到西藏去支援边疆建设,物理系一位叫陈涛的援藏同学到拉萨后,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后因车祸,献身雪域高原。
陈涛同学的不幸去世,并没有影响南大人援藏的热情。1983年,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郭令智先生的研究生夏斌,主动要求毕业后到西藏工作,并于1984年获准到西藏地质科研所工作。
夏斌在西藏,一干就是8年,他年年跑野外,短则十几天,长则几个月。西起日土,东至三江,北至藏北无人区,南至喜玛拉雅山,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跋山涉水3万多公里。1986年,他承担了绘制“西藏蛇绿岩分布图”的科研课题,为了完成任务,夏斌和他的同事不知走过多少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不知多少次出生入死,去采集标本和填图。他们经常要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去采集标本。因西藏地区高山缺氧,即使平地走路也比内地要吃力得多,因为那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多一点,而上山就更困难,不仅要克服高山缺氧造成的头晕、呕吐、呼吸等困难,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万丈深渊。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夏斌等采制了100多公里的蛇绿岩剖面,填图300多平方公里,对西藏蛇绿岩的野外地质构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室内外分析研究工作,终于在1990年1月完成地矿部“七五”攻关项目,绘制编写了1:2,500,000的西藏蛇绿岩分布图及十多万字的专著,地矿部专家评审时一致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按地体构造理论编制蛇绿岩分布图在国内是首创”。这项课题的完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在西藏划分成矿构造带和指导地质找矿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南京大学对西藏的支援是有传统的。据不完全了解,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专家就曾深入到藏北草原开展人工化雪科学实验。奋战三个月,取得4万多个数据,为在西藏地区开展人工化雪工作,保护牧畜安全越冬提供了科学依据。进入90年代,南京大学又承担了藏北无人区羌塘盆地双湖地区遥感石油地质填图。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南京大学组成有4位副教授、6位博士、2位硕士、9位党员的南京大学地质填图队,他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在整整两个月时间里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国家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为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我国石油发展勘探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为了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工作,南京大学在今年初,克服困难,派出三位教师赴西藏大学任教。来自数学系的吴朝阳副教授,在美国9年,来到南京大学还不到4个月,听说要到西藏,欣然答应,到拉萨后,尽管因高山缺氧,身体不适,可一人承担了四门课。来自物理系的季晓勇副教授也是开设了好几门课。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董林教授,正在继续筹划由西藏大学化学教研室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同申报的“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如果这个项目能申请下来,将是一个几百万元的大项目。西藏地区的环境保护很重要,由于这个地方的特殊地理环境,生态植被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西藏的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我是想通过实施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集合一批教师,经过几年努力,科研结题了,一批科研人员也成长起来了,要想提高西藏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最终还是要靠本校教师水平的提高。外援教师毕竟是阶段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萨,还有5位援藏的南大学生,凑巧的是有两位同学的名字是一字不差,分别是中文系的王嵘和环科系的王嵘。他们是2002年8月赴拉萨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努力工作,赢得了师生的好评。王嵘(中文)、吴慧国、刘小毅3人在拉萨北京中学。王嵘(环科)、王得玉在拉萨师范学校。
王嵘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一个人担任了7个班的英语,6个班是藏族班,年纪和内地高三差不多,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很难上。但他们还是尽可能起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采访中,同学们娓娓道来,令我十分感动。王嵘说,去年9月5日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为了说明如何用英语表达数字,他信口说了句“今天是我的生日”,结果一下子就像炸开锅似的,不知是谁领的头,全班同学唱起了藏族的生日歌,一首接一首,令王嵘感动不已。
五位同学看到西藏班同学生活困难,通过多种途径与内地学校的同学、朋友等取得联系,为他们募捐,迄今已联系了4个城市174对帮困对象,一个学期资助每个西藏同学100元钱,这件事在拉萨的西藏北京中学、师范学校影响很大。
讲南大人在西藏,是不能不讲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校友的。郭书记是高材生,1964年作为理科状元进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1969年毕业。
这次郭书记听说母校南京大学的老师和其他4所学校的代表一齐在拉萨参加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会议,在百忙之中专门与自治区常务副书记列确以及其他党政领导接见并宴请了与会代表。在接见会议代表时,郭书记说:“听说我母校南京大学的老师和其它四所学校的领导同志不顾高原缺氧来到拉萨,共同援建西藏大学,我们自治区党政领导以最高规格欢迎大家,感谢大学对西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情况,风土人情,深有感触地说:“西藏的发展要靠科技、靠教育,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高教体系是不能支撑西藏的现代化建设的,西藏的高教发展,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而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内地著名高校的支持,而这种支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建立起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看得出,他对西藏的教育了如指掌,清清楚楚。
座谈中,郭书记也谈到了对母校的印象,他说,“因为自己在上学期间赶上文化大革命,书读得不多,但是母校的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是非常充分的。母校的学风、校风,至今对我影响很深。”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宋厅长介绍,江苏省与拉萨市是共建对子。郭书记见到家乡人、母校人特别亲切,经常在谈到母校、谈到南京时,眼里充满泪花。这次郭书记约我们在区委院子里散步,谈到了他的任课老师、辅导员郭克玉,还谈到了原来的老总支书记王承志同志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都记忆犹新。
在结束这篇稿子时,南京大学已经签订了《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理学院及与西藏大学全面合作协议书》,学校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协议,学校将在学科建设、援藏教师选派、师资培训、干部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为西藏的经济振兴和教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