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防控“非典型肺炎”掠影
四月,鲜花盛开,阳光灿烂。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四月,因为“非典”的突然降临;这更是一个让人感怀的四月,因为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南京大学用它历经百年风雨之后的坚韧、顽强、沉着与团结,织就了一张爱心与奉献交汇的防控网。全体南大人,从医务人员到学工干部,从药厂工人到青年学子,无不在为抗击“SARS”携手前行。
物理系一位青年教师因为身为护士的新娘走上了“抗非”第一线,原定于5月18日举行的婚礼被无限期推延。无尽的挂念和担忧煎熬着这位新郎的心,他只能和妻子通通电话,或为妻子送点东西。在隔离区,他与“全副武装”的妻子相隔很远地对望着,默默地为妻子祈福,也为所有那些正遭受着“非典”侵害的人祈福。
那些看似寻常的故事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动。
青年学子从我做起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南大学子从我做起,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新校训。有的同学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学校的有关规定,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有的同学主动负起责任,说服自己身边的同学安心在校学习;有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疾病的传播;还有很多同学自觉充当青年志愿者,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4月18日校团委开始招募志愿者,有上千名同学报名。
从4月21日开始,志愿者们首先投入到了校园消毒的工作中。每天下午,他们戴着口罩、身背喷雾器,在学生宿舍、楼道、卫生间等地点消毒,他们力争使校园不留一个死角,全力防治“非典”病毒滋生。新闻系的卢红渭同学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者的,她说:“我很乐意参加这个志愿者消毒活动,更乐意与‘非典’战斗到底!”
校门的值勤更为艰苦。鼓楼校区的七个校门人流量特别大,青年志愿者4月25日开始每天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7点半在各个校门协助校卫队工作。每天的值勤总人次在80人次以上,每个志愿者在校门口值勤2个小时以上,有的志愿者甚至要值班4到6个小时。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坚守岗位,降低了校卫队员的工作压力,原来校卫队员每天要值班十多个小时,有了志愿者后,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开动脑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直接促成了《<南京大学校门出入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出台。
电子系的巫浏昊同学值勤时,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给检查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他和同学一起打着伞检查过往人员的证件。此时恰巧校卫队召集队员召开紧急会议,由志愿同学负责校园进出的管理。雨偏偏越下越大,淋得他们执勤的同学狼狈不堪。他告诉记者,“五个小时下来,腰酸腿痛,累得都快散架了。”
医生的职责高于一切
“接待病人天经地义,做这些事都很正常,也没什么好怕的,谁让我是医生呢!”校医院总护士长兼人事秘书的胡淑琴朴素的一席话,道出了“非典”来临时校医院全体人员的心声。
南大24小时疫情直报电话公布后,校医院院长朱梅、副院长吴永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特别是在学校非典办24小时值班电话开通前,平均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尤其是晚上九点以后,咨询、举报电话平均是四、五分钟一个,有一次吴院长值班时,手机直到病人的水挂完。26日,这个男生出院之后,按照医院的要求要对这个病房进行“终末消毒”,为保护其他人员免受感染,又是胡淑琴主动承担了这一勤杂工作,进入房间拆被子,换被套,扫地,用消毒液擦拭床头柜、门把手等边边角角。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快人快语地说,“你不做总得有人做,病房不打扫,后面的病人就无法住进来。我是一个党员,党员这个时候应该走在最前面。”4月以来,胡淑琴没有一天在家休息过。
李建、刘卫华是从4月15日起就进入发烧咳嗽独立门诊的首批医务人员。在阻击非典的非常时期,这一门诊的危险性和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打响阻击“非典”战斗后,校医院的普通门诊量大为增加,稍有些头疼脑热的普通患者都会来此就诊,还有数十位来自疫区、外地的师生更要特别检查、诊疗,每天从一上班开始,两位医护人员就开始登记、问诊、量体温,忙得连喝水、上洗手间的时间也没有,口渴的时候只有忍着。
药厂职工舍小家为大家
许军是南大药业公司的仓库保管员,爱人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夫妻二人早出晚归已成家常便饭,妻子甚至经常要到晚上10点才能到家。洗衣做饭、哄孩子睡觉等日常家务自然落到了许军的肩上。南京市出现了首例非典疑似病例后,社会对消毒剂的需求猛增,厂里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因为人手不够,他既当搬运工,又做调货员,还要管好出入库的帐目,最忙的那几天,每隔两、三分钟就要搬运一次药品。他常把午饭当作早饭吃,而下一顿饭往往要隔八、九个小时才能吃到嘴里。有一次,他从12点开始吃午饭,谁知中间不停地来客户提货、发货,那一顿饭一直吃到下午4点才算吃完。从4月下旬到五一节前那几天,许军往往从清晨8点忙到凌晨,一天只睡两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疼,稍事休息,他又得为赶来浦口的客户提货了。
南大药业的女职工常常加班到深夜,高新区的公交已经停开。为了女职工的安全,车间主任柳小春就开着厂里的客车把她们一个个地送到家门口。但她们的家又都住得分散,从大厂区葛塘,秦虹小区,到下关月苑小区,到中保村,东西南北,夜间他几乎开车绕遍了整个南京城。当他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时,儿子已经起床准备去上学了。
南大药业的工程部技术员蔡伟明有个温馨的家庭,抗“非典”时期,由于药厂生产任务紧,时常有突发任务要执行,他连一个囫囵觉都睡不成,更别说回家,亲亲可爱的儿子了。有一次在单位值了三天三夜的班,没有棉被盖,实在撑不住了才和衣而卧。四天后的一个早晨,当他操着沙哑的嗓音在电话里问候儿子时,儿子却怯生生地哭道:“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采访中得知,药厂上至老总,下至普通员工无一例外地加班加点,投入生产。他们朴实的话语还是深深地打动了笔者:“和抗击非典相比,我们个人的事都是小事,都可以克服。”
学工干部在行动
“当校区内有学生发生紧急状况时,工作组值班人员在接到消息后应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当学生在宿舍有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发生时,如果学生病情严重,不能自行就诊,工作组值班人员应及时通知校区医务室进行处置。”近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学工系统防治“非典”工作小组出台了应急预案。
在抗“非典”行动中,南大123名学工干部全部投入,奋战在学校防控“非典”的第一线,奔走在全校3万余名学生中间。
2002级外院西藏学生达珍5月3日突然发热、咳嗽,被送往浦口江北医院,年级主任李峰得知此情况后,及时上报,并到相关宿舍对其他同学进行安抚,动员与达珍交往过近的另两名西藏学生到浦口招待所进行隔离,并到医院了解达珍病情情况。刚开始,这两位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事,不想隔离,但在李峰的劝说下还是服从了安排。其间,李峰留给他们的电话派了大用场,他们向李老师询问达珍的近况,诉说自己的苦恼……隔离期间,达珍住的招待所没有电话,又住在五楼,经常去看她的李峰只有先在楼下喊,有一次喊了足足有十分钟,达珍才听到。就这样一个楼上,一个楼下,李峰一直用最大的嗓门问她情况怎么样、需要些什么东西、有什么困难……目前,达珍的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
为了让被隔离的学生不感到孤独,电子系学工组长给隔离学生每人发了50元通讯费;物理系年级主任王军转、余林蔚给隔离学生送去了水果……
“五一”期间,南京大学原则上已不准外地学生离校。学工干部们为同学们组织开展了各项有益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党委学生工作部“五·一”节给学生加餐,标准10元/人;组织校学生交响乐团和民乐团、合唱团等在露天舞台举行专场庆“五·一”文娱演出;“五·一”假期中免费为学生开放全部体育场馆、图书馆、机房、视听室;生命科学院学工干部组织了“让绿色更精彩――给浦口校区树木挂牌”以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关于“非典”的相关课题研究和探讨,外国语学院学工干部在学生中组织“趣味运动会”,使学生们在娱乐中加强了体质、增进了感情。基础学院的学工干部考虑到该院南京籍学生较多,“五·一”放假回家从位于郊区的浦口校区乘车至南京市区不是很安全,就包了学校的一辆大巴就近把学生送至家中,并在2天后又按时发车接回。一位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南大为我们小孩考虑得真是周到,把孩子送到南大,我们放心。”南京大学的学工干部们说道:“只要学生安全,只要学生节假日过得愉快、充实,我们放弃三天的休息,值!”(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5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