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使我焕发青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3-08-03浏览次数:1201

                     母校使我焕发青春

  1988年,我己60周岁。

  就在这年旧历除夕,我收到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南京大学补发的毕业证书。红皮烫金的证书上,印着如下清晰的文字:
  学生曹良质,江苏省徐州市人。1928年出生,1948年9月考入本校政治系专业学习。1952年7月毕业,学制:四年。               南京大学(印) 
                         1988年1月  

  毕业证上贴的照片,是我双鬓染霜的免冠近照。

  你对我这位60岁的南大毕业生感到诧异吗?说到母校――南京大学,真是情深谊重。

  1948年秋,我考入中央大学。为了报考这所大学,我曾夜夜秉烛攻读。半年之内,便戴上200度的近视镜。

  我在中大法学院政治系48级学习不到一年,南京解放。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我毅然投笔从戎,南下浙江。当时曾想:一旦全国解放,祖国统一,我再回母校继续读书。

  在部队6年,我做过文工团员,报社编辑、文化教员、文教助理员。不论做什么工作,我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之后四次立功受奖,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1955年,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上级决定要我转业。我回到家乡徐州,从事教育工作,一干30余年。在漫长岁月中,历经各种政治运动,有起伏,也有坎坷。从1979年起,我被提拔为一所完全中学的教导主任,并连年被评为徐州市先进教师和优秀干部。看到自己的学生有的成为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当然感到极为欣慰。

  但是,仍有一个问题经常在我脑际萦绕:为投身革命而放弃了大学毕业证书,这条路是否走对了?

  南京解放后,的确有三条路摆在我面前:

  一是到国外去。如果走这条路,物质生活可能会比现在优越。

  一是留在中大继续读书。如果走这条路,学有专长,也许会戴上教授或博士等桂冠。

  一是参军。虽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六年当兵,一生光荣”,但是,毕竟学历受影响,文凭失掉了。

  正当这种“吃亏”思想干扰我的时候,南京大学补发的毕业证书寄来了。南大的有关同志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由于你放弃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投身革命,因此给你补发毕 业证书。这是党中央知识分子政策的体现。……”

  由于母校给我补发了毕业证书,我当年即顺利地评上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既具备了副教授的殊荣,又享受了离休干部的待遇,并连续做了多届徐州市政协委员。

  半个世纪过去了,往事犹堪回首:在校时,接受了母校的热爱祖国的教育,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离校后,又接受了母校补发毕业证书的恩谊,使一个年逾花甲的学子,至今仍青春焕发,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余热”。

  在南大100周年华诞时,您的学生不禁吟诵绝句一首,回赠母校:
  “半个世纪情,
   友谊胜纯会。
   母校恩泽深,
   光照耄耋人。”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