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风云牧星人――南大校友任新民院士侧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3-08-26浏览次数:1235

                    

玉宇风云牧星人
                  
――南大校友任新民院士侧记

    头戴一顶黑色的耐克帽子,脚穿一双半新的旅游鞋,绵绵的秋雨依然挡不住一位老者饶有兴趣的脚步。10月18日上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新民回到了他的母校――南京大学。
  87岁高龄的任新民院士,1934年至193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年南大“5??20”百年校庆期间,阔别母校六十余载的任老第一次回到南大,参加了百年校庆盛典,并获得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但行程很匆忙。提及此行,任新民爽朗地笑着说:“南大的名声很大,我是学习来啦。以前就听说南大的理科很有名,我这次来主要是想看看你们的实验室。”
  任老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海岸与海岛开发实验室、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实验室等,仔细听取了有关负责人的多媒体演示、讲解,不时谦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范围有多大?”“它作什么用?”“这个材料一般是用什么做的?”任老师对南大的光学超晶格特别感兴趣,他透露了此行的一个小“秘密”:“我这次来除了学习,也有想帮母校做推广、宣传的目的。南大这几年发展得很快,我想看看你们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同航天与军工是否有合作的机会。作为高校的科研,要和应用单位多联系,要多考虑怎样将科研成果应用起来。一旦有科研成果出来,就要赶紧宣传。”
  回到母校,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任老的记忆。他深有感触地说:母校诚朴雄伟的学风对自己从事科技事业和治学都有极大的影响。“我记得刚进中大时,气象刚开始有。“那时学地理、就是背课本。老师给一张地图,在上面圈出了很多地方,我们照着背。哪像后来地理发展成了一门科学。气象就是从地理分出来的。”任老说,大学时虽然学的是化工专业,但自己对它不感兴趣,到了美国就学起了机械,1949年回国以后才搞起了航空航天研究。他最初搞火箭发动机研究,后来转为火箭,再后来是卫星发射。这中间还有一件趣事呢:49年在南京时,为了部队的需要,任老与另外两个人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火箭。他在上海买来机床,三人一起看资料,并弄来一个旧炮的炮筒,用沥青作燃然,但没有氧化剂。正巧碰到一个做生意的熟人,他把做火柴头子用的氯酸钾错买成了燃料里用的过氯酸钾。但这个氧化剂的颗粒很粗,他们三人弄回来后只有自己拿刀碾碎,就这样碾了好几天,最终与沥青搅拌均匀后倒在炮筒里。但一用就炸,后来又想改用氧气瓶作装燃料的容器,没等做完,“三反”运动来了,任老由于外购“氧气瓶”还被安上了“想赚钱”的罪名,被整了一顿。
  作为“风云号”四星发射的总设计师,对国家以及母校给予的各项荣誉,任老一再表示:“我已经在多种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航天事业是由国家的决策、全国的大力协同以及集体的劳动共同构成的。个人的贡献很小,微乎其微。”“风云号”现在有两颗星在天上运作。其中,C星的设计使用期限虽是两年,但今年已是第三年,仍然运行良好,一切正常;而D星今年5月15日才发射上天,之后任老才从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匆匆赶往南京参加了母校的百岁华诞。“作为卫星,最难的是寿命,特别是像风云一号这样的极地卫星,风云一号采集到的资料全世界都在用。但它主要是作中期预报,而不是即时预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风云一号采集到的图片只是提供信息、证据,根据这个信息再进行整理、分析有很大的学问。天气是很复杂的,天气预报不准也不足为怪啦。”任老的解释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87岁高龄的任老目前仍耕耘在航天这片沃土上。他离而未休,几乎每天都去办公室,审阅、分析业务部门送来的技术资料,对碰到的技术问题给予指导。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两个集团的高级技术顾问,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大型决策性会议,对方案的论证、十五规划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任老的身体特别好,除了银白的头发和眉毛在泄露岁月的秘密,他的思维仍然很清晰、活跃。任老笑着告诉笔者,他认为保持健康的秘诀就是多活动,游泳、打球、跑步……都行。任老以前在学校时就喜欢篮球、跑1500米。从年轻时,他就习惯早晨起来跑个1千多米,坚持了几十年,基本是风雨无阻,直到80岁时,他才不跑了,改成每天散步。他家后面有一个玉渊潭公园,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每天晚饭前他都要沿着湖走个半圈,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会跟老伴一起,这一习惯仍然保持到现在。
               
               (罗静)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