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著名科学家金善宝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3-08-04浏览次数:1214

                  怀念著名科学家金善宝院士  

    金善宝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和教育界的先驱。他热爱祖国,早年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追随和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坚持终生。他理论结合实际,率领助手解决了我国小麦科学和生产的许多问题,是我国小麦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人们深切怀念的一代宗师。
  金善宝1895年诞生于浙江诸暨县农村,少年丧父,家境拮据。1917年,考取公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1920年毕业,即到本校农业试验场工作。学校改名东南大学后,又回校补读一年学分,获得大学本科文凭。1930年,通过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32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和江南大学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担任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华东大区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从57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名誉主席。金善宝同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前苏联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至六届人民代表。于1997年逝世,享年102岁。
我国小麦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金善宝从学校毕后,就开始小麦的研究工作。1928年发表《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1934年,写成我国第一部小麦科学专著《实用小麦论》。出版后,很快被全国高等院校用作教材和学生的重要参考书。1929年在东南大学农场选出“江东门”、“武进无芒”、“南京赤壳”、“姜堰黄皮”等地方良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39年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的“中大2419”(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南大2419”)和矮立多小麦良种。“南大2419”抗条锈病和吸浆虫,增产显著,1942年开始推广,50年代,成为我国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良种,最高年分达7000多万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5,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起了巨大作用。60年代以后,他把重点转移到春小麦的选育,和助手一起相继育成“京红号”、“京字号”系列新品种。在我国西北、华北、华南等麦区推广应用。
  金善宝对我国小麦的资源与演化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小麦分类研究作出了贡献。1937年,他从云南省征集的小麦品种中发现一个新的类型,经多次亲自到云南实地考察,将其定名为普通小麦的云南小麦亚种。1956年,开始主持全国小麦种类和分布研究。明确我国小麦分属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波兰小麦五个种及普通小麦的云南小麦亚种。分属以上各种和亚种的变种共101个,其中有19个变种和6个云南小麦变种是他定名的。1959年他和吴兆苏等发表了《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重要论文。
  金善宝一贯坚持理论结合生产。1943年,他和吴董成即对小麦区划进行研究。50年代,他进一步将中国小麦划分为14个生态类型。1961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栽培学》;1964年,和刘定安主持编《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年,和庄巧生等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1989年,和庄巧生等主编《中国小麦学》。以上著述,都是国内外研究中国小麦的基础性文献,对于了解和利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指导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0年代,在春小麦选育过程,受国外玉米育种经验的启发,提出小麦异地加代繁殖,利用我国地域条件,实现一年繁殖三代小麦,把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周期,从十年左右缩短到三、四年。以后“南繁北育”在我国其他谷类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爱国者到共产主义者
  金善宝青少年时期在同盟会开办的绍兴陆军中学和具有革命传统的浙江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时,就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并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在美国留学时,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的凌辱。一次在学校举行的聚餐会上,一美国学生公然侮辱他说:“密斯特金,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金善宝立即回敬道:“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
  回国以后,正遇到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他深为优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善宝只身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接连败退,重庆弥漫着悲观情绪 。在漫漫长夜里,《新华日报》给金善宝带来了希望。他和我国杰出林学家梁希共居一室,经常去听《新华日报》社组织的时事报告,有时直接聆听周恩来同志的演讲或参加座谈。党的负责同志对国内外形势精避透彻的分析,使他思想豁然开朗,坚定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抗日战争第二年,他不顾特务跟踪,只身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向前线将士献金当时的一百元。并激动地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当年冬天,又和梁希教授向八路军办事处各捐献一百元。
  金善宝对延安十分向往。1940年,曾两次找到林伯渠同志,提出前往延安的要求。林伯渠迅速为他作了周密的安排,可惜由于陪送的助手不幸去世,未能成行。
  为了广泛团结爱国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他和许德珩、梁希、潘菽、涂长望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自然科学座谈会”、“民主与科学座谈会”,又联合各界建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参与发起和创建了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老一代的领导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内战阴云很快笼罩全国。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飞抵重庆。金善宝和一些进步教授受到毛主席接见。他喻意深长地对毛主席说:“今天,我们都很高兴。从历史上看,人民总是要革命的,而革命总是要流血的……毛先生还是早点回延安好!”毛主席边听边频频点头。
  当年秋季,金善宝应邀到云南大学讲学,在昆明和三百多位教授、知名人士联合签署呼吁书,反对内战,反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全国解放后,金善宝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工作。1956年1月,在上海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他心情激动地说:“我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已整整十八年了,是共产党给了我力量和勇气,我能有今天,是共产党的恩德。我的思想还没有改造好,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造思想,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2月,即被组织批准入党,江苏省委、南京市委为他隆重地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金善宝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金善宝从30年代到50年代,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执教近三十年,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有的成为两院院士。他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事业,勤奋治学,既要打好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实际技术,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1942年夏,他抱病来到中央大学农艺毕业班,从国家的兴衰讲起,两眼泪花,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要珍惜自己的青春,不管生活道路如何崎岖坎坷,也不要放弃和荒疏自己的学业而改行。许多学生都感动得流泪。当时学生生活拮据,就业困难,他热情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或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刚直不阿,追求真理,十分关怀青年学生的成长。在40年代阴云密布的日子里,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如1946年“一?二五”学生反内战运动。1947年“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他都积极参加,在学生队伍里精神抖擞,呼喊口号,给学生们很大鼓励。新中国建立后,虽身居领导高位,仍然一以贯之。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待人处事,论是非不顾利害,论功过不畏权势,受到同行和后辈的尊敬与爱戴,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教育界的表率和楷模。 (吴景锋 史锁达 任志高)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