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于事业 勤奋每一天――记校友吴锦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3-08-04浏览次数:1477

                           专心于事业 勤奋每一天
                          ――记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吴锦才


    吴锦才,在新华社中青年编辑记者中可谓是佼佼者。
  他198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国内部工作,先后担任过记者、编辑、室主任和国内部副主任等工作。1991年被破格评聘为主任记者,1993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记者。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今年,他又荣获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当谈到这些成绩和荣誉时,吴锦才由衷地说道: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在母校南京大学所打下的基础,离不开新华社这片沃土的培育。是新华社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年轻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自己所投身的新闻事业,吴锦才刻苦钻研,勤于思考,深入采访,认真写作。在80年代,他是新华社发稿数量居前列的记者,年发稿量曾达到360篇。自1986年以来,他有9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他采写的一批报道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新闻,主题重大,内容扎实,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些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1992年,他在新华社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与另外两位记者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关于股市的通信》,针对当时国内股市出现一些事件和风波后人们认识上产生的波动,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扎实的材料,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中央关于在我国逐步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稿件立足点高,政策把握比较准确,引起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B基同志的重视。朱?B基同志召集有关部委和新华社的领导及作者在国务院研究修改此稿,并亲自动手修改了30多处,使这篇报道成为当时按照邓小平理论阐述中央对于股市政策的一篇重要文献。
  党的“十三大”期间,他参与写作的通讯《党心与民心》,围绕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用大量生动具体的材料,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印证,稿件播发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此后,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多次“两会”报道中,他采写了一系列传达中央精神、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报道。
  他在1986年采写的通讯《水 水 水》,较早地抓住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主题,向社会发出警示,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此稿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吴锦才以自己发表的新闻作品为基础,写作出版了《爱与恨;一个时代的倒影》、《生态:家园故事》、《1878-1992中国沉思录》、《决定中国方向的新因素》、《中国改革:黄金时间?阳光地带》、《怎样当新闻记者》等书。
  近两年来,他在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岗位上,按照中央宣传报道的要求,成功地参与组织了1998年抗洪救灾报道和1999年揭批“**功”等一系列重大报道。他参与编辑的稿件有多篇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其中《长江上游仍在砍树》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领导干部要敢于破解难题》、《投资33亿 亏损65亿 河南两重点项目贪大求洋酿苦果》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在从事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的同时,吴锦才还撰写了大量新闻业务文章。从1992年至今,他每年都向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在他撰写的《论新闻的政治自律》、《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问题》、《新闻报道“整体形象”的把握》、《从大江截流报道看即时滚动发稿方式》、《从重大报道看国家通讯社的“龙头”和“压阵”作用》、《在矛盾的漩涡中写好新闻》等论文中,有的被评为新华社优秀论文。
  “做一名合格的新华社记者,既不能分心,也不能分身,唯有不断学习,深入基层,专心于事业,勤奋每一天。”这是他对自己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最深切的感受。
(武欣 北京校友会供稿)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