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两地一家亲,相逢更感母校恩”

——参加青岛校友会2017新春联谊会感怀

发布者:黄毓发布时间:2017-05-06浏览次数:998

“作为青岛的儿子、南大的学子,赶在新春之前这个喜庆日子,回到家乡。与各位师兄师姐、母校的老师,一起为母校祝福、为校友举杯、为新春贺岁,我倍感激动……”


这是此次青岛校友会新春联谊会上,作为嘉宾的我,所做的开场白。说完这番话,我感触颇深。回席就坐之后,就有校友跟我说,这份感受他也有相似的体会。

2011年夏天,我从南京来到济南,从学校走进职场,开始新的生活。同样是省会,同样是火炉,却是不同的心情。

为了找回母校那份回忆,我主动与学校校友总会取得联系,得到青岛阎永江会长和李淳朴师兄的号码。短信发过去,很快得到回复。感动之余,我也发现,接纳我的是青岛校友会。

那时,我还没有找到山东校友,于是就在2013年正月十六,参加了青岛校友会年会。那次,也是气象局度假村,偌大的会场走进几十位校友,年高者八旬往上,年少者刚刚离开校园。言谈交流期间,大家相互帮衬,挂校旗、摆餐盘、端茶水,好不热闹。正式活动之时,全场庄严肃穆,唱校歌、谈感触、话深情,尤其温暖。

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曾经的学子之气一经变成校友之情,对母校的理解才更加深刻。

带着这份感动,我回到济南,不仅将这份感受与几位相识的校友分享,也开始了我们共同寻找本地校友会的经历。

坦率地说,作为母校重要的生源基地和就业归宿地,山东校友会成立时间很早,规模也不小,老校友可以追溯到金陵大学时期,而且做出的贡献也难以估量。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断档,老学兄与新校友之间没有紧密联系。

而这份遗憾这也正成就了山东校友会的第二次创业。

几经努力、多次活动,人数从几人、十几人逐渐增多。氛围从期待、想念变成欣慰、开怀。2014年十月,当满满当当的几桌人,济济一堂的几十位校友相聚在济南高第街酒店的时候,我们知道,真的找到家了。

有了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前会长王忠本老爷子、新会长巩作义师兄、前任秘书长吴芳芳学姐,还有一大群为母校事业牵挂惦念的师兄师姐以及学弟学妹携手连心,在之后的日子里,通过网络媒体、交友工具、实际活动、就餐聚会等种种形式,让这个新的大家庭越发温暖,这也才如今,我们覆盖全省十几个地市,人数超过三百、年龄纵跨几代的基本规模。

次年“五·二〇”,母校113周岁生日时,还是这样一大家子人,相聚在大明湖畔,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共同举杯为母校庆生,其场景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我记得当时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学长在活动中说:“曾经,余光中先生用船票比喻乡愁,今天,我们在活动中体会母校情。当《校歌》唱响的时候,我似乎又回到菁菁校园,看来‘走进南大门,就是南大人’,这份情随着时间,只会越发醇厚悠长”。

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季丰收时。有了团队合力的南大山东校友会在诸多校友的努力下越发热闹,越发有生机。

去年初春,我们打开门、走出去,几位校友前往天津校友会取经交流,收获满满;回来后,我们加强机制建设,筹划各项章程,为策划整体活动打下基础;随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平常交流,并与兄弟在鲁高校校友会保持互动,加强横向和纵向交流,并如愿将书画培训会、金融分会建立起来,给校友更多交流合作对平台。

到了招生季,校友会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母校招生组,与地方政府和学校搭建桥梁,传递信息、宣介南大。新生毕业时,我们主动与母校联系,征询学生号码,在百合“齐鲁青未了”发帖,告知校友会联系方法,让新到齐鲁大地上的学子不再孤单,让“齐鲁南大人”的社群人气满满……

“南山等高东海比广,春风流惠秋月表情”,此次青岛校友会年会,巩作义会长借用这一古碑录存做一书画,表达齐鲁两地校友一家亲的真挚情感和深厚情谊。这份流惠也将成为以济青两地为代表的“齐鲁南大人”抒情达意、合作交流的一份期许和愿景。

一份期许也得到了一片肯定。参加此次活动的校友总会张锁庚秘书长对此也颇感亲切,他引用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发表感言。让在场校友更感温馨。

果真一个“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其实,从南大走出去的学子,无论你走到哪里,也不曾离开,无论你身居何处,也不会孤单。

我从故乡来,要知故乡事,心有故乡情,更感故乡恩。

(李吉双)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